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峥嵘岁月 > 党史研究 >
历史,在遵义转折--国家年鉴
遵义[ZunYi],76年前的早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者们聚集在一栋二层小楼里,秘密召开了一场决定命运的会议[HuiYi]。
会议[HuiYi]持续了三天。
在此之前,错误的军事路线,令中国共产党人几乎陷入绝境。遵义[ZunYi]会议[HuiYi]后,共产党人扔掉了“洋拐杖”,由毛泽东带领红军[HongJun]杀出重围,力挽狂澜,从此走上了胜利的征途。
遵义[ZunYi],生死攸关的转折之地。一位伟人的命运,一支军队的命运,一个国家的命运,在这里改变。
命运的转折
车子在黔北的山岭间穿行,望不尽的梯田从窗边匆匆而过。
赫然间,“转折之城”几个大字跃入眼帘。
遵义[ZunYi],近在眼前。
站在车流如水的街头,繁华的气息扑面而来。不过,这派景象并非这座城市的特别所在。
“转折之城”,究竟因何得名?
答案,在老城的子尹路上。
远远地,便看到一行游客在一扇红色大门前驻足留影。近看,一块金字牌匾高悬于门上,“遵义[ZunYi]会议[HuiYi]会址”几个气势磅礴的大字正是毛泽东亲笔所题,这也是他一生中惟一一次为革命遗址题写匾额。
迈入这座中西合璧的二层砖木小楼,城市的喧嚣顿时消散,历史在这里静默沉淀。而那一景一物,都于无声处诉说着那决定中国命运的三天。
1935年1月7日凌晨,30名浑身泥泞的红军[HongJun]号兵站上了遵义[ZunYi]城,吹响冲锋号。红军[HongJun]攻破了这座城防坚固的黔北重镇,遵义[ZunYi]成为红军[HongJun]长征以来攻占的最大城市。
胜利的代价是沉痛的。湘江战役,空前悲壮,历经5天5夜的血战,中央红军[HongJun]已从长征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多人,损失惨重。
生死攸关之际,恰恰是命运转折之机。1月15日,中共中央在国民党师长柏辉章的私邸内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HuiYi],也就是遵义[ZunYi]会议[HuiYi]。
沿着窄窄的红色木梯拾级而上,二楼的东侧有一间27平方米的房间。室内陈设朴素,一张赭色的长方桌周围,摆放着20张木架藤边的折叠靠背椅,由于遵义[ZunYi]会议[HuiYi]召开时天气寒冷,桌子下方有一只当年用过的老火盆。
就是在这个房间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发生了转折。
遵义[ZunYi]会议[HuiYi]的当务之急,是在红军[HongJun]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总结反“围剿”的失败教训。毛泽东认为,红军[HongJun]失利的主要原因是军事指挥和战略战术上的错误。他在发言中批评了当时的“左”倾错误路线的军事指挥和战略战术。
在这次会议[HuiYi]上,党的中央领导机构进行了改组,毛泽东被选为政治局常委,博古和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被取消。
“毛泽东在党和红军[HongJun]中的实际领导地位,是在这里确立的。”给记者讲述这段历史的遵义[ZunYi]会议[HuiYi]会址纪念馆原馆长、党史专家费侃如说,“遵义[ZunYi]会议[HuiYi]在关键时刻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军事路线的领导地位,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在危急关头挽救了红军[HongJun],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
就在距离会址的不远处,有一条清澈的河流,名字叫“湘江”。毛泽东的家乡湖南也有一条“湘江”。生长于彼湘江,扭转乾坤于此湘江,历史的巧合竟是这样惊人。
奏响胜利的凯歌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走下会址小楼,广场上传来悠扬的歌声。一群来自山西农村的党员穿着红军[HongJun]服,戴着红军[HongJun]帽齐声高唱。
76年前,这里听不到歌声。但在这栋楼里秘密召开的遵义[ZunYi]会议[HuiYi],决定了中国革命必将奏响胜利凯歌。
费侃如告诉我们,在遵义[ZunYi]会议[HuiYi]前,中国共产党召开任何会议[HuiYi]、做出任何决定都要先向共产国际汇报。中国共产党被要求百分之百地忠实于国际路线,而正是不顾中国实际的“百分之百”,使苏区和红军[HongJun]近乎全军覆灭。
“遵义[ZunYi]会议[HuiYi]不仅是一次党内高层人事变动的会议[HuiYi],更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真正当家做主。他们经历了14年的艰苦努力,付出了无数献血和生命的代价,终于能够安排自己的领导人,决定自己的革命路线。它是中国共产党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站在会址前的广场上,费侃如望着小楼兴奋地说道。
一个人的命运,一个军队的命运,乃至一个国家的命运在这里完成了大转折。
遵义[ZunYi]会议[HuiYi]后,毛泽东取得了实际的军事指挥权,他的军事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遵义[ZunYi]会议[HuiYi]会址纪念馆副馆长王志力说:“毛泽东在军事上掌握主动权后,用兵出奇制胜。他带领部队时东时西,时进时退,百余天中,四渡赤水,变更作战方向达10次之多。红军[HongJun]南渡乌江,佯攻贵阳,西进云南,威逼昆明,巧渡金沙江……顺利地跳出了国民党的包围圈,被动挨打的局面从此被打破。”
今年92岁的老红军[HongJun]李光,至今记得当年惊心动魄的岁月。红军[HongJun]打进遵义[ZunYi]城,原本是放牛娃的他入了伍。当天下午,便参加了战斗。“在没有毛主席的指挥前,我们总打败仗。到了娄山关,终于打了场大胜仗。”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遵义[ZunYi]会议[HuiYi]召开后的第二年,中央红军[HongJun]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结束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国革命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红军[HongJun]”从未走远
76年前,红军[HongJun]离开了遵义[ZunYi];76年来,“红军[HongJun]”从未走远。
走出遵义[ZunYi]会议[HuiYi]会址纪念馆,穿过熙熙攘攘的“红军[HongJun]街”,一片苍翠映入眼帘,人们把湘江边的这座山,叫作“红军[HongJun]山”。红军[HongJun]烈士陵园坐落其上。
拾级而上,远远地便看到香火。讲解员杜文闻告诉记者,这香火来自烈士陵园里的“红军[HongJun]菩萨”。
“红军[HongJun]菩萨?”
“是的。红军[HongJun]到遵义[ZunYi]时,伤寒病肆虐,卫生员龙思泉挨家挨户地为穷苦百姓看病。她牺牲后,人们便将她安葬在此。在老百姓心中,救人民于水火的红军[HongJun]就像是他们的‘活菩萨’。国民党军队曾经下令把红军[HongJun]坟挖掉,可每挖一次,老百姓都会悄悄地把坟重新垒起,前来祭奠。解放后,当地人在她的坟前树立了一座铜像,被大家叫作红军[HongJun]菩萨像,至今香火不断。”
顿了顿,杜文闻说:“人们把对红军[HongJun]的感情,都倾注在这里了。”
就在红军[HongJun]菩萨像的不远处,有一面“红军[HongJun]英烈墙”。墙上整齐铭刻的,除了红军[HongJun]将士的名字,还有他们牺牲时的年龄。一一看去,最年轻的战士,牺牲时仅13岁。
“遵义[ZunYi]会议[HuiYi]后,红军[HongJun]四渡赤水,与国民党殊死战斗,英勇卓绝,气壮山河。三千余名将士洒热血于赤水,埋忠骨于黔……”
这段墓志铭,让人伫立良久。
记者手记
充满“红军[HongJun]”气质的城市
这是一座充满 “红军[HongJun]”气质的城市。
在遵义[ZunYi]会议[HuiYi]会址纪念馆后的 “红军[HongJun]街”上,每天都会有一群老人自发组织在一起高唱红歌,风雨无阻。在老人们慷慨激昂的歌声中,整座城市刹那间鲜活起来。
得知记者要去看望老红军[HongJun]李光,出租车司机突然来了一句:“听说他老人家身体不太好,不知道最近怎样,替我问个好。”这口吻,仿佛李光就是他的亲人。
在这里,老红军[HongJun]的名字家喻户晓,遵义[ZunYi]人因他们而自豪。
在遵义[ZunYi]会议[HuiYi]会址纪念馆里,有一道靓丽的风景,她们是一群年轻的讲解员。“记得工作的第一天,有位游客临走时突然问我,能不能把我胸前的遵义[ZunYi]会议[HuiYi]会址的徽章送给他。”那时起,讲解员杜文闻以在这里工作为荣。
正要离开会址小楼时,一群来自东北的年轻人在楼前缓缓展开了一面党旗。他们不远千里而来,只为请遵义[ZunYi]见证他们入党的誓言。
在党的转折之地聆听入党誓言,字字激昂。回望历史,转折决非偶然,它源自于无数共产党人对真理坚贞不屈的信仰,源自于坚定不移的追求,源自于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务必求胜的信念。(记者 陈俊珺 柳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