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峥嵘岁月 > 党史研究 >
中国共产党诞生纪事--中国年鉴
90年前诞生的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深刻把握这一特点,对于我们全面理解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成了最时髦的名词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学说便已被介绍到中国,但这种介绍是零星的、片面的和不成熟的,存在着不少误解和歪曲。“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分子开始在中国真正传播马克思主义。从1918年起,李大钊接连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和《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一系列文章,热情讴歌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李大钊等人的大力倡导之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得到了广泛传播,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全国各地出现了一大批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十月革命后最早刊登宣传马克思主义文章的刊物是《新青年》,仅在1921年之前就发表了一百多篇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并先后出版了“马克思研究”、“劳动节纪念”、“俄罗斯研究”等专号,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在李大钊主持下,《晨报》副刊也开辟了“马克思研究”专栏,陆续刊载了马克思的《劳动与资本》和共产国际一大宣言的译文,以及一些介绍马克思、列宁等人生平和关于俄国十月革命的材料。同时,《国民》杂志也先后刊登《共产党宣言》第一章、《马克思资本论自叙》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译文,还发表了《苏维埃俄国底经济组织》、《苏维埃俄国的新农制度》等介绍苏俄建设情况的文章。此外,全国还有许多报刊大量刊登宣传、研究和评论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当时全国报刊多达400余种,它们虽然立场观点不一,但几乎无一不谈马克思主义。时人即曾描述:“譬如社会主义,近来似觉成了一种口头禅;杂志报章,鼓吹不遗余力”,“社会主义的潮流,真有万马奔腾之势……现在社会主义的一句话,在中国算是最时髦的名词了”,“似乎有不谈社会主义则不足以称新文化运动的出版物的气概”。
第二,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在全国各地相继成立。在北京,李大钊1918年就在北大组织过一个马尔格斯学说研究会。1920年3月,他又成立了北京大学马克斯学说研究会,由邓中夏、黄日葵、高君宇、刘仁静、罗章龙等人组成,并建立了一个名叫“亢慕义斋”(“亢慕义”为英文Communism的音译,意为“共产主义”)的图书室,收集了一批马克思主义书籍供会员使用。同年12月,李大钊又组织了北京大学社会主义研究会,以编译社会主义丛书和举办演讲为主要活动内容。在上海,陈独秀1920年5月发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其核心成员有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杨明斋等人,参加者还有俞秀松、施存统、沈玄庐、陈公培、邵力子、沈雁冰等人。在湖南,毛泽东、蔡和森等人早在五四运动前就组织了新民学会,出版《湘江评论》,探讨改造社会的问题,并发表文章热情歌颂十月革命的胜利,认为这个胜利必将“普及于世界”,“我们应该起而仿效”。1920年夏,毛泽东从北京回到长沙后,立即以新民学会会员为骨干创办文化书社,这是一个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目的的革命团体。在武汉,恽代英等人1920年2月组织了利群书社,后又与林育南、李求实等人建立了共存社,主要销售马克思主义书籍和进步刊物。在天津,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先进分子1919年创办了觉悟社,出版《觉悟》,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在济南,一些进步分子1919年冬开办了齐鲁报社,次年改为齐鲁书社,公开推销各地进步书刊,并发行《十日》刊,介绍马克思主义读物。1920年初,王烬美、邓恩铭等人又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开始有组织地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