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峥嵘岁月 > 党史研究 >
国共破裂前,毛泽东的彷徨与陈独秀的挣扎--中国年鉴
平心而论,陈独秀从心里不赞成农民运动。他是大教授,虽然从事的是唤起民众的革命,但广大农民真正起来了,他又怕得要命,属于毛泽东所说的“叶公好龙”之类。陈对农民的定义是:“农民占中国人口之大多数,自然是国民革命之伟大势力,中国之国民革命若不得农民之加入,终不能成功一个大的民众革命。但是 , 农民居住散漫,势力不易集中;文化低下,生活欲望简单,易于趋向保守;中国土地广大易于迁徙,畏难苟安 , 这三种环境是造成农民难以加入革命运动的原因 。”
所以,陈独秀一方面尽量迁就汪政权,一方面下令纠正农民运动中的“过火”行为。而领导农民运动的毛泽东和蔡和森、瞿秋白等人,不同意陈独秀、鲍罗廷一味退让的立场,中共中央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分歧。作为代理中央秘书长的蔡和森感觉很难办。他说:“五次大会后,好几位重要首领牢骚满腹,善使性气,秘书厅工作是最难做的。”(蔡和森《党的机会主义史》)陈独秀不能容忍蔡和森这个处处与他对立的秘书长,6月底改由邓中夏接任,蔡和森只好到毛泽东家养病去了。
毛泽东预感到风云将要突变,一场劫难很快就要来临,但自己的主张又不为鲍罗廷、陈独秀等决策者接受。他独自徘徊在武昌蛇山的黄鹤楼前。面对滔滔长江,填词表达他内心的忧虑:“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后来,毛泽东解释写这首《菩萨蛮·黄鹤楼》时的心情:“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那年的春季。”(毛泽东 1958 年在文物出版社刻印的《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书眉上的批注)
陈独秀也明白,汪精卫的立场逐渐右转,与共产党分手是迟早的事情。在这个时刻,敢不敢同国民党决裂,自主地领导中国革命,是中共中央面临的一大抉择。陈独秀后来回忆:“蒋介石、李济深相继屠杀工农后,国民党日益看轻了无产阶级的力量,汪精卫及国民党全体中央委员的反动态度与政策日益发展。我在本党的政治局会议上报告两党联席会议时说:‘我们和国民党的合作日益入于危险,他们和我们所争的,表面上好像是……各个小问题,实际上他们所要的是整个的领导权,现在只有两条路摆在我们的面前:放弃领导权,或是和他们决裂。’会议上以沉默的态度答复了我的报告。马日事变后,我两次在政治局会议上提议退出国民党;最后一次,我说:‘武汉国民党已跟着蒋介石走,我们若不改变政策,也同样是走上蒋介石的道路了。’当时只有任弼时说一声:‘是的呀!’和周恩来说‘退出国民党后工农运动是方便得多,可是军事运动大受损失了。’其余的人仍是以沉默的态度答复了我的提议。同时我和秋白谈论此事,秋白说:‘宁可让国民党开除我们,不可由自己退出。’我又和鲍罗廷商量,他说:‘你这个意见我很赞成,但是我知道莫斯科必不容许。’那时我又以尊重国际纪律和中央多数意见,而未能坚持下去。我自始至终都未能积极的坚持我的提议,一直到此时实在隐忍不下去,才消极地向中央提出辞职书,其主要的理由是说:‘国际一面要我们执行自己的政策,一面又不许我们退出国民党,实在没有出路,我实在不能继续工作。’”
陈独秀的这些心声是日后回忆时的感叹,当时的表现还是尽量维护与武汉国民政府的关系,并压制党内与国民党决裂的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