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峥嵘岁月 > 党史研究 >
刘伯承曾拒绝入党:不能一见旗帜就拜倒--中国年鉴
1923年,已经成为川中名将的刘伯承,毅然退出军阀部队,重新寻找革命道路。他的一个共产党朋友诚恳地劝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时,他竟然拒绝了,说:“不能一见旗帜就拜倒!”为什么刘伯承先是不愿意,后来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刘伯承是怎样完成其人生最重要转折的?
1923年,已经成为川中名将的刘伯承,毅然退出军阀部队,重新寻找革命道路。他的一个共产党朋友诚恳地劝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时,他竟然拒绝了,说:“不能一见旗帜就拜倒!”为什么刘伯承先是不愿意,后来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刘伯承是怎样完成其人生最重要转折的?
仇恨旧社会 向往新生活
1892年12月4日(清光绪十八年十月十六日),刘伯承诞生在四川省开县。因祖父是吹鼓手,在旧社会被看做“倡优”,致使父亲刘文炳“出身微贱”,虽饱读诗书,到县城参加秀才考试,却被人举发,遂被逐出考场,丧失了考试入仕的机会,只得弃文务农,成为浦里河畔有名的“泥脚文人”。自己没有了入仕的机会,更希望儿子能够通过考试入仕,实现自己的理想,便把5岁多的刘伯承送到本村私塾念书,随后又把他送到老秀才任贤书私塾中就读。任贤书满腹经纶,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十分愤恨,对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十分不满。他的言行对刘伯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他从小就萌生了反抗旧社会的念头。
1904年秋天,刘伯承转到灯草坝“汉西书院”就读。“汉西书院”的主持人刘华英是个廪生,同维新派、洋务派人士有广泛接触,受到西方文化和改良主义思潮的影响。他是个“教育救国论”者,设法自筹资金在开县办学。学生主要是他亲房的十多个子弟,但他也招收少数成绩优秀的外姓学生,对同姓的穷苦学生还免费供给膳食、书本和文具。刘伯承就是其中之一。他从刘华英那里初步了解到国外的一些情况,视野大大开阔了。1905年,在刘华英的资助下,刘伯承以优异成绩考取县高等小学堂,并被编入甲班。该校教师大多数水平较高,教自然科学的傅让、朱璜等人毕业于日本弘文师范学校,思想进步,是同盟会会员。傅让还秘密传播一些进步杂志和革命书籍。这些书刊深刻揭露了英、法、日、俄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西藏、云南、东北,揭露清朝政府卖国残民的罪恶行径,鼓励人民起来进行革命斗争,争取铁路等项主权。刘伯承对这些进步书刊爱不释手,从中受到了爱国思想的熏陶。刘伯承还读了邹容的《革命军》、赫胥黎的《天演论》等著作,更加痛恨清廷的腐败没落。
在开县小学堂毕业以后,刘伯承又到夔府(今奉节)官立中学就读。1907年春,刘伯承因父亲病逝,被迫中途辍学,回乡务农。这年,刘伯承仅15岁。家中4男3女,刘伯承身为长子,不得不和母亲一道,承担起生活的重压。年轻的刘伯承,饱尝生活的艰辛,欲借读书入仕飞黄腾达、光宗耀祖的希望也化为泡影。他越来越感到,不推翻反动、腐朽的清王朝,不改变这个社会制度,像他这样的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永远没有出头之日。
刘伯承青少年时期,正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不断发展的时期。革命党人的武装斗争,使刘伯承看到了改变个人也改变劳动群众命运的希望,而革命者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敢于牺牲个人性命的大无畏精神,又深深激励着他。刘伯承决心投奔同盟会,参加反清武装斗争。
1910年,刘伯承邀集了上高等小学堂时的两位同窗好友前往同盟会的活动中心地——上海,寻找孙中山和同盟会。可是,茫茫人海,何处寻找革命党?他们费尽周折,不仅没有找到同盟会,连工作都没有找到,只好扫兴地返回故里。1911年,清政府以实行铁道国有政策为名,向帝国主义拍卖粤汉、川汉等铁路的主权,引起广东、四川、湖南、湖北等省各阶层人民的一致反对,首先由四川人民掀起大规模保路运动,迅速波及多个省份。随后,四川人民的保路斗争发展为全省规模的群众性的大起义。不久,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四川革命党人奋起响应,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成立四川军政府。刘伯承在辛亥革命的感召下,不顾家人与亲朋好友的反对,毅然剃掉辫子,参加了反对清朝政府的学生军。他意气风发,慷慨陈词:“大丈夫当仗剑拯民于水火,岂顾自己一身之富贵。”就这样,青年时代的刘伯承,“怀着富国强兵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主改革的思想,投入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这是刘伯承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标志着他的民主革命生涯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