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峥嵘岁月 > 党史研究 >
亲历《上海公报》谈判 “台湾问题”争论激烈--中国年鉴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对中国进行了历史性的“破冰之旅”。中美双方经过艰苦谈判,于上海锦江饭店发表了《联合公报》(通常称为“上海公报”),美国宣布将从台湾撤军,并谋求两国关系正常化。尼克松访华前后,赵稷华在外交部欧美司任职,参加了“上海公报”谈判的中方工作班子,担任部分会谈简报和公报中英文本的管理工作。赵稷华当时所见所闻虽然有限,但也见证了部分历史,他从自己的角度尽量回忆,记录下来,对已有资料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乒乓球打到了周恩来胸上
上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中美关系逐步好转。1971年3月,“乒乓外交”突破性地将中美关系带入了一个新阶段。很快,尼克松指派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作为总统特使,启动了秘密访华计划,先行探路。
为了接待基辛格一行,周恩来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班子:包括叶剑英元帅、黄华(后为中国首任驻联合国代表)、外交部欧美司司长章文晋、周恩来特别助理熊向晖、外交部礼宾司副司长王海容等人,还有一些担负具体工作的成员。
“文革”初,我曾在外交部翻译室工作,章文晋挑选我参加迎接基辛格秘密来访的工作组,由此我得以见证这一划时代的历史事件。
1971年4月间,工作组进驻钓鱼台国宾馆4号楼,有20多人。刚开始,我们内部称“4号楼工作小组”,周恩来后改为“对美工作小组”。附近的5号楼用于接待基辛格一行。
小组成员首先翻阅、分析先前中美大使级会谈的大量记录资料,尼克松的著作《六次危机》也被研读。另外,对尼克松、基辛格的个人历史、兴趣爱好等都做了研究,如尼克松喜欢看电影《巴顿将军》。
平时主要由叶剑英坐镇钓鱼台,周恩来每周来几次,大多在晚上,有时开会通宵达旦。周恩来偶尔也与小组成员打乒乓球调节一下工作生活。有一次,周恩来与一位新到的速记女孩对打。这位女孩算得上业余级选手,技术不错,而且年少气盛,求胜心强。她有时连续有力地扣球,年逾古稀的周恩来有些招架不住。突然,乒乓球“啪”的一声,直接打到总理胸上。众人见状,轰然大笑。周恩来也笑了,直说小姑娘“厉害,厉害”。
对基辛格说“电传稿看完得还我”
1971年7月1日清晨,基辛格带着一群助手登上飞机,开始了他自称为“一生中最重要不过的一次旅行”。此前,白宫放出话来,基辛格此行是到亚洲各国“了解情况”,在历时10余天的行程中,将访问越南南方、泰国、印度,然后转道巴基斯坦,最后飞赴法国巴黎与越南北方的谈判代表会谈,对这次出访的真正目的地北京秘而不宣。
7月9日正午12时,基辛格一行6人在章文晋等人陪同下,乘巴基斯坦专机抵达北京南苑机场,叶剑英、黄华、熊向晖、外交部礼宾司司长韩叙到机场迎接。当时,沿途通往国宾馆的马路上,到处可见“打倒美帝国主义及其反动走狗”的标语,谁也不会想到美国的高官会来访。
7月9日至11日下午1时,周恩来与基辛格先后进行了6次会谈,地点在钓鱼台5号楼或人民大会堂福建厅。我方参加的人员有:周恩来、叶剑英、黄华、章文晋、熊向晖和王海容。美方参加的人员有:基辛格、霍尔德里奇、洛德等。在场的还有中方的翻译、速记员,美方有速记员和保护文件的安全官,但没带译员。
我当时担任双方联络员,主要工作是在5号楼下守着一台电话,以便有事时及时联系。一次,霍尔德里奇跑下楼来,对我说需要两个信封,也不知做何用。
会谈中,周恩来谈到,几天前,尼克松在堪萨斯城对美国中西部新闻机构高级人士做了一场演说,称世界出现了5个力量中心,即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和日本,这是美国总统第一次公开承认新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基辛格因这些天正在出访,没能及时得知相关消息,他非常希望马上看到尼克松演说的内容或有关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