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峥嵘岁月 > 党史研究 >
中共一大代表中“第十五人”是谁--中国年鉴网
关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参会人数问题,我国学界是没有疑义的,那就是有15人参加了,其中中国人13名,外国人两名。疑义只在于正式代表究竟是“12人”还是“13人”?1991年8月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胡绳同志主编的《中国共产党七十年》一书指出:“参加党的一大的有来自七个地方的53名党员的12名代表,他们是:李达、李汉俊(上海),张国焘、刘仁静(北京),毛泽东、何叔衡(长沙),董必武、陈潭秋(武汉),王尽美、邓恩铭(济南),陈公博(广州),周佛海(旅日)。包惠僧受当时在广州的陈独秀的派遣,也参加了会议。列席会议的有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科尔斯基。”
而包惠僧本人则在1979年6月写过一份材料确认:“约在7月初发出举行代表大会的通知,以地区为单位,每个地区派代表2人出席会议,每个代表发给路费百元。北京代表刘仁静、张国焘,上海代表李达、李汉俊,广东代表包惠僧、陈公博,武汉代表陈潭秋、董必武,长沙代表毛泽东、何叔衡,济南代表王尽美、邓恩铭,东京代表周佛海,共13名代表;加上第三国际代表马林、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尼科斯基,共15个人。”另一名参加者张国焘则在1980年3月出版的《我的回忆》中指出中共一大“合计代表十三人,党员五十九人”。
2002年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1921—1949)》中指出“国内各地的党组织和旅日的党组织共派出13名代表出席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他们是:上海的李达、李汉俊……以及由陈独秀指定的代表包惠僧”,这里明确地将包惠僧算作中共一大的正式代表。
面目模糊的“一大”代表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学界关于中共一大正式代表人数仍存在意见分歧。本文的任务不是要解决这个问题,而是要对参加中共一大的两名共产国际代表之一尼科尔斯基的真实身份进行考证,因为目前我国学界及相关文献对他的情况几乎鲜有提及,或者以讹传讹。
据笔者目前掌握的资料,最早提及尼科尔斯基身份的可能是包惠僧。他在《新观察》1957年第13期上发表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的见闻》一文中这样描述了尼科尔斯基:“加上马林和李克诺斯基,到会的共十五个人”,“接着李克诺斯基报告赤色职工国际的工作及其任务。他好像是一个工人出身,说话很慢,声音很低。”在1979年6月的一份回忆材料中包惠僧又明确提及了尼科尔斯基的身份:“加上第三国际代表马林、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尼科斯基,共15个人。”“李克诺斯基”和“尼科斯基”,实际上指同一个人,即尼科尔斯基,只不过中文译名有差异而已。
另一个较早也稍稍提及尼科尔斯基的是张国焘。《我的回忆》中提到“新近来了两位共产国际的代表,一位名尼科罗夫斯基,是助手的地位,不大说话,像是一个老实人;另外一位负主要责任的名叫马林……”1921年10月中旬,张国焘作为中共代表之一准备去苏俄参加“远东劳苦人民大会”,陈独秀让他“去见尼科罗夫斯基,以便解决旅行上的技术问题”,“尼科罗夫斯基引我到他的工作室坐下,开始用他那生硬的英语和我交谈。他将中俄边境满洲里一带的情形摘要相告,并问我是否已准备了御寒的衣服。我答称一切均已准备齐全,可以即日启程。他便从抽屉中取出一张极普通的商店名片,指点着说:‘这张名片就是你的护照,上面有一个不容易看见的针孔乃是暗号。’要我持这张名片,用不露形迹的方法,去找满洲里某某理发店的老板,由他护送过境等等。”张国焘对姓名记得不够准确,总是将尼科尔斯基误称做“尼科罗夫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