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峥嵘岁月 > 党史研究 >
《东方杂志》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年鉴网
商务印书馆创办的《东方杂志》(1904年3月-1948年12月)经历了近代中国社会局势动荡起伏、问题错综复杂的历史时期,是近代中国持续出刊时间最长的大型综合性学术刊物,是“杂志中时期最长久而最努力者”(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版,第126页。)。近年来,学界从报刊史、思想史、文化史、社会史等角度及对《东方杂志》历任主编杜亚泉、钱智修、胡愈之等展开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就《东方杂志》对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所作的贡献展开研究还不多。在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挽救民族危亡争相创办各类刊物,积极引介马克思主义等西方先进学说。其中,《东方杂志》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营造了一个话语平台。
一、《东方杂志》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概况
《东方杂志》是以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知识分子为核心创办的商业性杂志,他们秉承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传统,积极为国家救亡图存寻找出路,不遗余力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即是他们所作的努力之一。
《东方杂志》在创刊之初虽然没有明确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理论指导作用,但已关注到它的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片断论述最早传入中国,可追溯到20世纪初。如《新民丛报》、《民报》、《天义报》、《东方杂志》等报刊杂志刊登的一些文章,有涉及马克思的名字或论述之片断内容,尽管此时中国所了解的马克思主义还不系统,但是作为一种新的西方社会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是社会存在的基础、阶级和阶级斗争、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等理论观点,都曾被当时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改良派以及无政府主义者所重视而先后提到,壮大了清末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声势,为后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条件。”( 张越:《新旧中西之间--五四时期的中国史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版,第215页。)
关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动机,曾任《东方杂志》主编的杜亚泉(笔名为高劳)在解释为何翻译日本学者幸德秋水的《社会主义神髓》一书时说:“社会主义,发达于欧美,渐暨于东亚。崇拜之者,称为人类幸福之源泉;非难之者,目为世界危险之种子。幸福乎?危险乎?吾人所不敢言,亦不能言。以吾人对于此主义,未尝加以研究故也。……幸德秋水氏,固东亚社会主义之先导者。今译此著,非将以此造幸福于吾人,亦非敢以此贻危险于社会,第以此供世人之研究。” (〔日〕幸德秋水:《社会主义神髓》,高劳译,《东方杂志》第8卷第11号。)由此看出,《东方杂志》是中间立场的刊物,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侧重于知识性和学术性,提供给学界加以研究,不作过多评论。
在传播过程中,《东方杂志》为了把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流派相区别,还注重研究的完整性、系统性和权威性。“‘社会主义’这一个名词,已经极流行,到处可以听见了;但对于这一名词的理解,却还诸说纷纷,不免流于肤浅或曲解。”( 〔日〕高畠素之:《社会主义的意义及其类别》,陈望道译,《东方杂志》第18卷第11号。)“仔细考察一下,究竟真正懂得社会主义的有几个?懂得社会主义而能抱定一种主张者有几个?抱定一种主张而又能研究在中国着手于实际运动的方法者有几个?想到这里,又未免令人失望。” 潘公展:《近代社会主义及其批评》,《东方杂志》第18卷第4号。所以“须将‘社会主义’从历史上、思想上,下了确实的研究,给与个明确的概念”( 〔日〕高畠素之:《社会主义的意义及其类别》,陈望道译,《东方杂志》第18卷第11号。)。有学者认为,《东方杂志》上选录和编撰的文章“有比较强的学术气息,而不是以单一推广普及浅显的新知为主,文章题目一般都带有论、说、议等体例字样,以示为非简单的知识介绍……所述的问题比较全面、深入、综合,所以以论作题,增强了其权威性和学术性”( 张欣:《〈东方杂志〉史料性和学术性研究》,《河南图书馆学刊》2008年第6期。)。
根据笔者对该刊的粗略统计,有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报道、评论、通讯和译稿等文章以及图片资料多达600余篇。其中,1911-1912年、1918-1921年、1929-1931年是《东方杂志》发表有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文章较多的年份,这与当时的局势密切相关。一是辛亥革命时期。辛亥革命前后,围绕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知识界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东方杂志》等对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引进和介绍,成为当时知识界开阔眼界、感知世界先进文化的窗口。二是俄国十月革命时期和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1920年四五月间,《新青年》、《东方杂志》等刊物刊登苏俄政府发表的第一次对华宣言,宣布“废弃(沙俄在中国境内享有的)一切特权”。苏俄的这一主张和西方列强在中国强制推行殖民政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引起国内知识界对社会主义学说的强烈关注和极大兴趣,掀起了探讨社会主义学说的高潮。三是1929-1933年西方经济危机时期和苏联“一五”计划建设时期。1929-1933年间,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而几乎同时,苏联的“一五”计划建设却取得了重大成就,中国知识界把关注的目光又投向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