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峥嵘岁月 > 党史研究 >
关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研究--国家年鉴
一、最初是称为“三项纪律”、“三大纪律”还是“三条纪律”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的“三大纪律”,最初是称为“三项纪律”、“三大纪律”还是“三条纪律”呢?对此党史学界一直众说纷纭、各持己见。有学者提出,“1927年10月23日,工农革命军在毛泽东的率领下抵达荆竹山,王佐派侦探队长朱持柳前往迎接。由于战士们长途跋涉,饥饿难忍,刨了老百姓的红薯吃,违反了群众纪律。毛泽东得知情况后,于次日在荆竹山雷打石上召开大会。要求部队官兵严格遵守群众纪律,和山上的王佐部队搞好关系,做好群众工作,同时提出了人民军队最早的三项纪律:第一,行动听指挥;第二,打土豪筹款要归公;第三,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随后,部队从荆竹山出发,经双马石哨口,抵达大井村,受到了王佐的热情接待。”[《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中央苏区大事纪实》,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3页。]还有学者认为:“1927年10月,工农革命军上井冈山前,毛泽东在动员大会上明确宣布了非常简明的三大纪律:(一)行动听指挥;(二)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三)打土豪要归公。”[黄永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提出、发展及其意义》,《沧桑》2001年第1期。]
笔者通过相关史实考证,认为起初应该称为“三条纪律”比较合适。其依据如下:
1.老同志的回忆。李立在《革命摇篮井冈山》一书中回忆说:1927年10月中旬,当红军队伍抵达遂川县的大汾时,突然遭到地主武装袭击,一时被冲散,战士们又累又饿,有的战士看见老表们种的红薯,不管三七二十一扒出来就吃。还有少数战士行动散漫,不听招呼,甚至还乱拿群众的东西。针对上述情况,10月24日,毛泽东同志向大家宣布了工农革命军的“三条纪律:第一,行动听指挥;第二,不拿群众一个红薯;第三,打土豪要归公”。[《革命摇篮井冈山》,江西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23-24页。]这就是“三大纪律”的最早出处。1928年3月28日,毛泽东率领部队来到湖南桂东的沙田圩,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欢迎。由于受“左”倾盲动主义的影响,有一次革命军在烧土豪家的房子时,竟殃及到了旁边老百姓家的房子;打土豪时,竟然错把老百姓娶媳妇的新嫁奁当做土豪财产予以没收。针对部队发生违犯纪律的情况,4月3日,毛泽东把部队集中在桂东沙田老虎冲三十六担丘的田中,对工农革命军全体指战员和桂东的地方武装,正式颁布了“三条纪律、六项注意”。对此,李自仁在《红军在沙田》一文中有这样的记载:当时,毛泽东说:“烧房子这类事情行不通,烧了房子,老百姓都走了。现在要颁布几条纪律。第一条,一切行动听指挥;第二条,不拿工农一点东西;第三条,一切缴获要归公。六项注意:一、上门板;二、捆铺草;三、说话和气;四、买卖公平;五、借东西要还;六、损坏东西要赔。”[窦春芳:《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研究争议中的八个问题》,《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这也是毛泽东创建井冈山根据地以来第一次比较系统完整地颁布工农革命军的“三条纪律、六项注意”。这次他还将原来的“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改为“不拿工农一点东西”。这“三条纪律、六项注意”,得到了根据地军民的衷心拥护和热烈欢迎。
2.古田会议决议。1929年1月,为打破湘赣敌人的第三次“会剿”,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转战赣南闽西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同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共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上杭的古田村召开,通称“古田会议”。古田会议是我党、我军历史上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一次会议。在古田会议的决议里,重申了红军必须“严格地执行三条纪律”规定,并把“三条纪律”作为红军对群众进行宣传工作,搞好军民团结的重要内容。当时的“三条纪律”是:不拿工人、农民、小商人一点东西;打土豪归公;一切行动听指挥。[《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6-117页。]
3.红四军的训令。1930年3月20日,在第一次攻打赣州失利后,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第一、二、四纵队到达南康县唐江镇。21日,毛泽东、朱德签发红四军军部关于整顿军队风纪的训令,提出“务望各官兵一体遵照三条纪律六大注意,使红军精神及主旨深入于一般群众”,并申明“凡违反军风军纪者,无论大小,必予查究”。[《毛泽东军事文集》第1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141-1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