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古代文明 >
朱元璋为何要把孟子清理出孔庙?--中国年鉴(3)
但极度自尊、刚愎自用的朱元璋[ZhuYuanZhang],对于"至圣文宣王"孔子[KongZi]这么一个高高在上灵魂的存在,是一百个不情愿。洪武二年(1369年),他就曾下诏说:"孔庙春秋释奠,止行于曲阜,天下[TianXia]不必通祀。"诏令一下,朝野大哗。如时任刑部尚书的钱唐就"伏阙上疏言:'孔子[KongZi]垂教万世,天下[TianXia]共尊其教,故天下[TianXia]得通祀孔子[KongZi],报本之礼不可废。'"侍郎程徐也上疏劝谏说:"古今祀典,独社稷、三皇与孔子[KongZi]通祀。天下[TianXia]民非社稷、三皇则无以生,非孔子[KongZi]之道则无以立。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皆圣人也;然发挥三纲五常之道,载之于经,仪范百王,师表万世,使世愈降而人极不坠者,孔子[KongZi]力也。孔子[KongZi]以道设教,天下[TianXia]祀之,非祀其人,祀其道也。今使天下[TianXia]之人读其书,由其教,行其道,而不得举其祀,非所以维人心、扶世教也。"(见《明史[MingShi]·钱唐传》)经过大臣们这么一闹,朱元璋[ZhuYuanZhang]也觉得实在说不过去,只得极不情愿地收回了命令。但他一直又心有不甘,于是几年之后,便把这一腔的无名之火发在了孟子[MengZi]老先生的头上了。
其次,要从孟子[MengZi]的思想中找原因。在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中,"民本"思想在孟子[MengZi]那里表现得最为突出。他有一句名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MengZi]·尽心下》)孟子[MengZi]认为,"土地、人民、政事"是国家的"三宝",谁能保护人民,那他就一定能称王。因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MengZi]·梁惠王上》)。如果残害百姓,就是孤家寡人的"一夫",这种人是不配得天下[TianXia]的,即使得到天下[TianXia],也应该被打倒。推翻这样的天子,不是犯上作乱的弑君行为,正如周武王"诛一夫纣"推翻殷纣王的统治一样,是为民除害。孟子[MengZi]说:"得天下[TianXia]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TianXia]。"(《孟子[MengZi]·离娄上》)得到天下[TianXia]的人,如果失去了人民,那就一定会失去天下[TianXia]。反之,没有天下[TianXia]的人,只要得到人民的拥护,那就一定能得到天下[TianXia]。"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MengZi]·尽心下》)。就是说,丘民即人民比天子更重要。所以,汉代的赵岐在注"民为贵"一章时所说的"言得民为君,得君为臣,论君民社稷之轻重也"(《孟子[MengZi]注疏·尽心下》),深得孟子[MengZi]的旨趣。
天子若不能保民,天下[TianXia]之人就可以得而共诛之。所以,孟子[MengZi]并不主张天下[TianXia]百姓效忠于一姓一人。孔子[KongZi]曾说过:"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那么,如果君使臣不以礼,臣将如何办呢?孔子[KongZi]并没有继续往下说。而孟子[MengZi]却接着孔子[KongZi]的话进行了进一步发挥。他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MengZi]·离娄下》)也就是说,在孟子[MengZi]的心目中,根本就不存在绝对的天子权威,君臣关系也是相对的。他说:"说大人则藐视之,勿视其巍巍然。"(《孟子[MengZi]·尽心下》)若"天子不仁",则"不保四海"(《孟子[MengZi]·离娄上》)。这里孟子[MengZi]所说的"仁",主要是对"民"来说的。为了得到天下[TianXia],保有四海,天子就必须实行仁政,爱护人民。
那么,怎样才能得民呢?孟子[MengZi]认为,要为民所想,不要把人民厌恶的东西强加给他们。"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MengZi]·离娄上》)。即为民兴利和为民除害,孟子[MengZi]把这种"以德服人"的政治称之为"仁政"、"王道"。与此相反,"以力服人"而丧失民心,孟子[MengZi]称之为"霸道"、"暴君"。比较这两种政治,孟子[MengZi]进一步认为"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MengZi]·公孙丑上》)。天子若"以德服人",就是"仁者",而仁者则是无敌的(见《孟子[MengZi]·梁惠王上》)。"仁者"为什么会无敌于天下[TianXia]呢?孟子[MengZi]说是因为"得道","得道者多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人和",当然也就会所向无敌了。以力服人的暴君,企图用武力征服别人,就不断地发动战争,"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这样就犯了大罪,应该"服上刑"(《孟子[MengZi]·离娄上》)。生活于战国战乱不休、杀人如麻这种乱世之中的孟子[MengZi],能有这些超越时代的思想,是难能可贵的。但这些思想火花,对正欲通过强权建立朱家千秋大业的朱元璋[ZhuYuanZhang]来说尤其刺眼。再加上朱元璋[ZhuYuanZhang]本来就对孟子[MengZi]那个时代异说纷呈的各种学说很反感,还在洪武元年的一次与儒学之臣讨论学术问题时,朱元璋[ZhuYuanZhang]就曾说过:"战国之时,纵横捭阖之徒,肆其邪说。诸侯急于利者多从之,往往事未就而国随之以亡,此诚何益?""邪说之害道,犹美味之悦口、美色之眩目","夫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TianXia]焉得而治!"(《明史[MingShi]纪事本末》卷14)基于这种心理,政暇之时,经常翻阅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书《孟子[MengZi]》的朱元璋[ZhuYuanZhang],看到这些内容就不高兴了,因此厄运也就必然地降落到孟子[MengZi]的头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