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近代变革 >
民国上海女记者的来源:阔小姐歌女 甚至女运动员--国家年鉴
核心提示:曾在一段时间内受到小报、社会新闻[XinWen]类杂志广泛关注的女记者[JiZhe]趣事,要属女歌手姚玲转行当记者[JiZhe]一事。据这些花边新闻[XinWen]报道,姚玲原是上海[ShangHai]的一个女歌手,最早在南华酒店唱歌,不久为当时某编辑先生赏识,就为她在自己所编辑的报纸上开设了一个信箱,连图带文,每日连载,于是外界罕闻的姚玲,由此名气大增。
本文摘自:《文史精华》 2006年第10期,作者:谢美霞,原题:《旧上海[ShangHai]女记者[JiZhe]的花边新闻[XinWen]》
女记者[JiZhe]活跃在上海[ShangHai]滩
抗战胜利后,十里洋场的上海[ShangHai]滩更加热闹了,一向多事的新闻[XinWen]界崛起了一批女记者[JiZhe],记者[JiZhe]而为“女”,在当时的社会便似乎大有可谈了。女记者[JiZhe]的长相、穿着、能力、情感、生活等无一不是小报和社会新闻[XinWen]类期刊的报道对象,在捧艺人之余再捧捧女记者[JiZhe],好不热闹。
女性从事新闻[XinWen]业,清末就有了,抗战时期更是涌现了一些优秀的女记者[JiZhe]。开风气之先的上海[ShangHai],在抗战前女记者[JiZhe]还是凤毛麟角,但抗战胜利后,上海[ShangHai]各报纷纷延揽女记者[JiZhe],一时成了一种风尚。据笔者粗略统计,1945-1949年间,在上海[ShangHai]报刊中曾以女记者[JiZhe]名义被报道过的女性有60人之多。但当时对女记者[JiZhe]的定义很宽泛,把凡是在新闻[XinWen]单位里工作的女性都称做女记者[JiZhe],真正外出采访、写稿子、编新闻[XinWen],当成一种职业的女记者[JiZhe]其实并不多,主要有《中央社》的陈香梅、《申报》的谢宝珠、《新闻[XinWen]报》的严洵、《大英夜报》(后《商报》)的池廷熹、《和平报》的陈羽新、《正言报》的李青来、《辛报》的许瑾、《文汇报》的麦少楣、《新民晚报》的高汾和周光楣、《联合报》的姚芳藻、《世界晨报》的邵琼等十几位。
虽然40年代的人开始逐渐摈弃对“女性也能当记者[JiZhe]”的怀疑,但较为开放的上海[ShangHai]对女记者[JiZhe]的关注似乎仍停留在“女”字上。自然女记者[JiZhe]的花边新闻[XinWen]也成了茶余饭后不可缺少的谈资。
海上女记者[JiZhe]速写
那时的上海[ShangHai]滩女记者[JiZhe]也真是热闹,似乎什么样的女人都可以来当一回女记者[JiZhe],于是各小报、社会新闻[XinWen]类杂志在报道这些女记者[JiZhe]时,很喜欢根据这些女记者[JiZhe]的特征来写一些略带调侃的速写,或者给这些女记者[JiZhe]取些绰号,以吸引人的眼球。一些花边新闻[XinWen]较多的女记者[JiZhe],差不多都有一个绰号。
上海[ShangHai]老牌报纸《申报》在抗战胜利后也赶起了时髦,聘用起了女记者[JiZhe],一出手就不同凡响,其麾下的女记者[JiZhe]谢宝珠备受一些小报、杂志的关注,花边新闻[XinWen]不断,绰号也最多,如其中之一便是“高贵的娇小姐”。据说她“出进必要摩托车”,这在普遍盛行“11路车”两条腿走路的当时,是够娇贵的了,不过谁让人家有个当大老板的父亲呢,本来就是小姐嘛,说者也只有眼红的份儿。《新闻[XinWen]报》记者[JiZhe]严洵,抗战胜利后较早投入了上海[ShangHai]新闻[XinWen]界,因待人接物开诚布公,被称为“天真姑娘”。《正言报》的李青来,因笔锋颇健,而且喜欢写些小文章发在文艺刊物上,因此被誉为“小文学家”。而由话剧演员改行当记者[JiZhe]的女白云,自然就得了个“话剧名旦”的称号,并且许多人对她当记者[JiZhe]后取的名字“陈霞飞”的来历颇感兴趣。《大英夜报》的池廷熹因喜欢时常拉着新闻[XinWen]人物问个不休,有“打破沙锅璺(问)到底”的作风,而被誉为“女学士”。毕业于上海[ShangHai]圣约翰大学的麦少楣,出自广东的一个书香世家,父亲在当时上海[ShangHai]滩也算是个小有名气的文人,小报对她自然也颇关注,据说其“能驾自由车而脱双手,穿短裙,有南国佳人风”。此外,像《前线日报》的夏丁杉,因好与人辩论被认称为“辩论能手”;《新民报》的高汾,因丈夫高集是《大公报》记者[JiZhe],被戏称为“夫唱妇随”;《无锡人报》的孙方中,因长得讨人喜欢,被称作“洋囡囡”;《世界晨报》的女记者[JiZhe]邵琼,因为喜欢写些左派文章,就得了个“真左笔”的雅号。而《中央社》的陈香梅,却不知何故,被笑称为“少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