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入刊,辉煌成就永载共和国史册! 入刊咨询热线: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联系人:刘雪、杨靖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国情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汇同中国国情手册编辑部共同主办,并由北京政研院具体承办,旨在通过平面与网络互动,帮助领导干部轻松了解我国情况,牢记国情,科学发展;同时选拔各行业、地区中的优秀典型,以便入编中国国情,树立国家典范。
中国亲稳网是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针,以帮助领导干部读懂读薄,安全面对互联网为宗旨,以亲稳舆论导向平台为基础为核心,以发掘汇报、舆情监测、维稳监测软件为龙头,以舆情发布、传播、推广、交流软件为重点,帮助各行业、地区、单位重点传播推广正面舆情,占领舆论主阵地,同时动态监测负面舆情,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以便共同营造领导亲民、基层稳定之良好格局,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网站首页 > 近代变革 >

万岁的历史:1941年仍有人供奉“当今皇上万岁”--中国年鉴(2)

  

  至汉武帝时,随着儒家的被皇帝定于一尊,“万岁”也被儒家定于皇帝一人,让它成为最高封建统治者的代名词。稽诸史籍,我们不难发现汉武帝精心炮制的弥天大谎。史载:元封元年“春正月,行幸缑氏。诏曰:‘朕用事华山,至于中〔此处的字上为“山”,山下边为“狱”〕……翌日亲登嵩高,御史乘属,在庙旁吏卒咸闻呼万岁者三。登礼罔不答。”看吧,汉武帝登上了嵩山之巅,吏卒都听到了向他三次大呼“万岁”的声音。谁呼的?荀悦注曰:“万岁,山神之称也。”原来,是神灵在向汉武帝高呼“万岁”,以致敬礼;而且,汉武帝向神灵致意还礼,无不答应,也就是所谓“登礼罔不答”。真是活龙活现!汉武帝为了进一步神化君权以强化封建专政而编造的“咸闻呼万岁者三”的神话,成了后世臣民给皇帝拜恩庆贺时三呼“万岁”——并雅称“山呼”的不典之典。15年后,也就是太始三年三月,汉武帝在制造政治谎言的道路上又高升一步,声称“幸琅砑,礼日成山。登之罘,浮大海。山称万岁。”这一回,说得更神了:山东的芝罘山,整座山都喊他“万岁”。这样一来,就势必构成这条逻辑:神灵、石头都喊皇帝“万岁”,臣民百姓既比神灵要矮一头,又比无知的石头毕竟要高一头,不向皇帝高喊“万岁”,显然是不行的。于是,从此以降,封建帝王的宝座前,“万岁”之声不绝于耳。不言自明,如果他人亦随便称“万岁“,就是僭越、谋逆、大不敬。聊举一例:史载后汉大将军窦宪,“威震天下……会帝西祠园陵,诏宪与车驾会长安。及宪至,尚书以下议欲拜之,伏称万岁。棱正色曰:‘夫上交不谄,下交不黩,礼无人臣称万岁之制’。议者皆惭而止。”看来,这位尚书的脑壳里恐怕浆糊不少,而韩棱的头脑还是清醒的:如果窦宪真的对“万岁”一词甘之若饴,即使侥幸脑袋不搬家,也非要吃尽苦头不可的。

  汉武帝后,封建统治者在“万岁”上玩的花样,真是五花八门。皇帝自封自己的生日为“万寿节”,皇帝的老婆、儿子、闺女之流,降一等如法炮制,美其名曰“千寿节”,每逢此节,闹得沸沸扬扬,穷奢极侈。尤其是两个女统治者,更是别出心裁。一个是武则天,她像翻账本那样随便地多次改元,以“天册万岁”自居。在公元696年的一年中,年号迭更,一曰“万岁通天”,一曰“万岁登封”。在年号上冠以“万岁”二字,真是一大发明。另一个是秽名昭著的慈禧太后。她的尊号已经是长长一大串,有个马屁精竟上奏本,建议把“万寿无疆”四个大字也摆进去。这实在也是前无古人。如果“老佛爷”地下有知,大概还在引以为傲吧?还有一个封建统治者,虽是男人,但却曾被鲁迅讥刺为“半个女人”,此人就是人所不齿的明朝太监魏忠贤。他大权独揽,虐焰熏天,在全国遍建生祠,要人称他为九千岁。仅从蓟州的生祠来看,魏忠贤的“金象用冕旒,凡疏词一如颂圣,称以尧天舜德,至圣至神。而阁臣辄以骈语褒答。运泰迎忠贤象,五拜、三稽首,……诣象前祝称:某事赖九千岁扶植。”九千岁比万岁,虽然还少一千岁,但也算得上准“万岁”了。这不禁使人想起鲁迅的名言:“愈是无聊赖,没出息的脚色,愈想长寿,想不朽”。而实际上,无论是慈禧太后还是魏忠贤,借用鲁迅的话说,“还不如一个屁的臭得长久”!

  “万岁”既与封建最高统治者划上了等号,老百姓必须在顶礼膜拜时呼喊,否则当然就是大不敬。但是,在包括像唐律、明律、清律那样严密的封建法典中,并无此等条文。这就表明,皇帝“称万岁之制”,及相应的大不敬律,是用不成文法固定下来的;而无数历史事实证明,不成文法比成文法更厉害百倍。当时的老百姓对此中奥妙也并非毫无察觉;在民间戏文中,动辄一开口就是“尊我主,万岁爷……”,甚至供上一块“当今皇上万岁万万岁”的牌位(直到1941年,江苏东台县的海边农村里,有的人家还。供着一个木头牌位,上面刻着双龙抢珠,并有一行字:当今皇上万岁万万岁。”见陈允豪《征途纪实》),以表示自己对皇帝的所谓耿耿忠心,就是明证。

  但是,正如清人张符骧在诗中所说的那样,“未必愚民真供佛,官家面上赞庄严。”因此也还有例外的情形。据清人赵翼考证,古代作为庆贺时欢呼的“万岁”词义,“民间口语相沿未改,故唐末犹有以为庆贺者,久之遂莫敢用也。”就国势积弱的北宋来说,史载“澧州除夜,家家爆竹,每发声,即市人群儿环呼曰大熟,如是达旦……广南则呼万岁。”“广南……呼舅为官,姑为家……女婿作驸马,皆中州所不敢言。而岁除爆竹,军民环聚,大呼万岁,尤可骇者。”其实,有何“可骇”?在广南那样远离封建统治中心的穷乡僻壤间,在人们心目中,“万岁爷”是“天高皇帝远”,未见得那么神圣、可亲或可怕。因此,且不妨与皇帝来个平起平坐,把自己的女婿也称作驸马;至于这些驸马是否也可称自己的岳父大人为“万岁”?史缺有间,不得而知。事实上,在后周、隋、唐时的民间,老百姓的名字,仍偶有称李万岁、史万岁、刁万岁的;推其意,可能类似近代人给小孩取名长庚之类,意在祝福其长命百岁。至于在除夕之夜,爆竹声中,人们欢乐非凡,“大呼万岁”,更无足骇;这不过是先秦时期古俗的残存而已。孔夫子谓“礼失求诸野”,信然。

  附识:

  本文初稿草成于1979年5月24日。8月10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写作组主办的内部刊物第34期发表。接着,我将此文作了删改,在9月15日出版的《历史研究》笫9期公开发表;待看了该期杂志后,才知道拙稿的最后一段,被编者删去了。当然,编者有编者的考虑,这是无可厚非的;我自己现在仍兼编刊物,是深知编辑甘苦的。学术界的一些朋友们,读了《历史研究》后,都认为拙作比在内刊发表的原稿差,文字又变成干巴巴的了。而我自己,对最后一段的砍去,则感到惶然;“万岁”是个很复杂的历史现象,这一段引了《陔余丛考》中的“万岁”条,正是要表明这一点。后来,果然有读者依据这条材料,来跟我商榷。最近,我将拙作的初稿翻出来,又认真读了一遍。考虑到本文问世后,曾为国内、海外的数家报刊转载,影响较大。因此,此文在编入本书时,我决定按原稿发表,只在个别地方,作了修改。也许本文作为当时史学风云的一页来看,这样处理,更好一些。

  在中国古代史上,“万岁”喊了二千年,产生过多方面的巨大影响。要彻底把“万岁”的来龙去脉研究清楚,涉及通史、文化史、宫廷史、民族史、民俗学、语言学、训诂等等多方面的学科,完全可以写成一部专著。浅学如我,显然是不能胜任的。好在“砖”已抛出,我企待着“美玉”接踵而来。

  “万岁”一词最早的文献记载,似为《庄子·齐物论》:“参万岁而一成纯。”这里的“万岁”,词意等于万年。

  庆元条法事类》第73册,《“刑狱门”·三·“决遣”》第4页记载:“若以万岁字文刺身体(字虽不同,意涉乘舆者亦是),其在受杖处者,增改讫,论决如法。”由此可知,宋代民间还有人把“万岁”二字刺在身上,其用意想来是作为护身符,保佑自己长寿。想不到后来犯了法,沦为囚徒,在受杖时,虽刺有“万岁”字眼处,必须按律“增改”,以免犯对皇帝大不敬罪。但是,不仅照打不误,还要在皮肉上“增改”,“万岁”又那里能保佑他呢?同书卷80,“杂门”,内录一条关于“杂犯”的敕令。内容是:“诸辄呼万岁者徒二年,兵级配本城,再犯配五百里。”(此条材料蒙友人王曾瑜示知,谨表谢忱。)可见宋代随便乱呼“万岁”,是要吃官司、判刑的。凡此都充分表明,随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日益强化,皇权的不断膨胀,“万岁”一词进一步成了帝王大辞典里的“专有名词”。

  1982年8月29日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在线申报 文档下载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链接中国年鉴网,载入国家史册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
中国年鉴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10630-6号 中国年鉴网提供入编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征订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助您载入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