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现代复兴 >
台湾“中研院”副院长:台“政府”从不干涉我院--中国年鉴网(2)
中央研究院建院20年合影。1928年,蔡元培等人在南京创立中研院,“学术[XueShu]独立”是立院之本。(来源:资料图)
我不满的是人文学者太崇洋
南都[NanDu]周刊[ZhouKan]:在今年再版的《中国[ZhongGuo]近代思想与学术[XueShu]的系谱》一书中,你将近代思想的变局提早到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并且依此认为西方[XiFang]文明对中华文明的冲击力量是被夸大了的。这一论断是否适用于今天?
王汎森:我想写一本书来重新讨论1800年以后到1850年的这一段历史[LiShi]。西方[XiFang]汉学界的领导者费正清先生曾提出过“冲击回应说”,认为中国[ZhongGuo]这个老帝国太久没动,要有西方[XiFang]的冲击才会有所改变。但很快就有人纠正说,1840年之前,中国[ZhongGuo]实际上就有了明显的思想变动,“冲击回应说”不完全能站得住脚。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今天的西方[XiFang]思想,文明的历程是一场接力赛,在台湾,现在大家普遍认为要吸收西方[XiFang]文化,保持东方精髓,然后才能形成两个境域的融合。
南都[NanDu]周刊[ZhouKan]:你认为目前存在单向引进的问题[WenTi]?
王汎森:学术[XueShu]跟文化的资源要尽量多元,只有多元,才能使人保有警醒和创造性。但我不满意的一点是,如今的人文学者过度被西方[XiFang]理论所桎梏。我非常赞成深入地向西方[XiFang]学习,这就像写毛笔字的人一定要深入临各种帖,各种帖都有自己的特色,临到一定境界,等于掌握了各种技巧与意境,方便自己用不太容易掌握的毛笔写出自己的字来。但是现在的问题[WenTi]是有些学者跟西方[XiFang]理论跟得太紧,太崇洋,以至于他们把古代人当代化,把中国[ZhongGuo]历史[LiShi]欧洲化。
南都[NanDu]周刊[ZhouKan]:无论是在人文科学还是自然科学,全面引进欧美理论与方法都成为“时髦”乃至是“正宗”,你提出的“跟得太紧”的问题[WenTi],这就涉及“怎样来跟”。
王汎森:对于西方[XiFang]的思想学说要有创意地吸收,转化成自己有生机的一部分,不能只是照抄、照搬。我觉得学术[XueShu]创造力的弱化是一个重要的问题[WenTi]。西方[XiFang]人常常在最原始的创意上胜出他人,而其他地区的学者往往只是跟随西方[XiFang]学者的脚步在做“metoo”的工作,有的是改正若干缺点,有的是加快速度,有的是增加精准度,有的是降低成本,但整体看来,都是“metoo”的工作,都不是前驱性的。
南都[NanDu]周刊[ZhouKan]:史语所当年成立时,欧洲是研究中国[ZhongGuo]历史[LiShi]和语言的“汉学中心”,傅斯年设立历史[LiShi]语言研究所的初衷,就是源于对此现状的“不满”和“不服气”。今天这种情况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王汎森:时代已经不一样了,对今天汉学研究的现状,我丝毫不悲观,但是如果要做出具有重大意义及代表性的成果,大家还是要多努力。1949年之后,大陆经历了“文革”,当时汉学研究的推进,主要是靠着台湾、海外华人和西方[XiFang]的汉学界来维系,今天中国[ZhongGuo]研究汉学的人非常多,也摆脱了许多不必要的桎梏,思想自由,成绩可期。当然,以前不应为主义、教条桎梏;今天也不应为任何时髦的理论所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