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现代复兴 >
台湾“中研院”副院长:台“政府”从不干涉我院--中国年鉴网(4)
王汎森:教科书[JiaoKeShu]不容易完全脱离意识形态。民国初年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两边教科书[JiaoKeShu]的竞争,就充分显示两种意识形态。商务反映的是晚期变法维新,中华书局反映的是革命心态,很快中华书局就崛起。北伐时代的教科书[JiaoKeShu]常常反映了孙中山、列宁等人的党义。每个时代的教科书[JiaoKeShu]都会反映当时主流的意识形态。所以1949年之后的两岸历史[LiShi]教科书[JiaoKeShu]中略去太多以前人们认为是常识的东西,你所提到的“中国[ZhongGuo]远征军”就是其中一个事例。我常常跟从事教育的朋友讲,无数的老师是用教科书[JiaoKeShu]当做剧本在导演。教科书[JiaoKeShu]好不好,关系到每一代人的历史[LiShi]记忆,所以教科书[JiaoKeShu]要尽量做到公允。
跟美国的历史[LiShi]教科书[JiaoKeShu]相比,我们写得太简单,想要把很多东西容纳在一个小框架。华人的教育是要把整盘菜给你,而不是给你食谱回去学做菜。
南都[NanDu]周刊[ZhouKan]:在台湾的历史[LiShi]教材编写中,历史[LiShi]学家会多大程度地参与其中?又是怎么处理当局的政治诉求?
王汎森:在台湾经历过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教科书[JiaoKeShu]经过“国立编译馆”审编,当时意识形态的涉入比较严重。到了大概上世纪90年代,当时的“中央研究院”院长李远哲领导教改,人们对统一编本不满意,从此“教育部”只颁布一个课程大纲,具体怎么写由各撰写团队去发挥,官方只有审核权,但现在也有人怀念过去,想要回到统一编本。
历史[LiShi]学家一般通过开会来解决这个问题[WenTi]。我参与过最后一次“国立编译馆”统编高中历史[LiShi]教科书[JiaoKeShu]的会议,当时两种不同政治意识形态的历史[LiShi]学家为了决定课本内容,当场激战。我开玩笑说,那一次的会议记录将来肯定会成为很重要的史料。
南都[NanDu]周刊[ZhouKan]:教科书[JiaoKeShu]问题[WenTi]实际上也涉及历史[LiShi]的普及,在大陆有《百家讲坛》这样的节目,收视率很高。“中研院”的学者除了通过开会呼吁来纠偏,你们是怎样向普通读者传递最浅显易懂而又充满趣味的历史[LiShi]知识?
王汎森:在这方面台湾做得不太够。胡适曾提出两个简单的词汇来讲学术[XueShu]发展:一个是“提高”,另一个是“普及”。我们在“提高”方面做了很多,但近年来在“普及”方面做得不够。
南都[NanDu]周刊[ZhouKan]:在一次演讲中,你提过今天的台湾知识分子在没落的问题[WenTi],学术[XueShu]社会是个乌托邦吗?今天以学科化为特征的学术[XueShu]界会可能产生怎样的问题[WenTi]?
王汎森:我觉得“学术[XueShu]社会”并不是乌托邦。西方[XiFang]学术[XueShu]界的资源、力量之庞大是无与伦比的,透过教育、言论,学者直接或间接地成为社会的中心,成为一种稳定的力量。目前台湾的学术[XueShu]界高度专业化,专门人才真是多至不可胜计,这笔无形财富是惊人的,可是也有一种偏差,就是碰到大的社会问题[WenTi]时,较少有人出来给出一个比较值得信赖的全面性剖析。或者大家觉得老上媒体不对,或者是不想关心这些事情。当然全球化社会面临的危机往往太过庞大、太过复杂,比以前难谈得多。
南都[NanDu]周刊[ZhouKan]:作为一位历史[LiShi]学者,你怎样看待今日大陆的发展?
王汎森:我认为目前我们有几个方面的问题[WenTi]要解决:法治问题[WenTi]、贫富悬殊、贪污腐化,还有官僚的组织太庞大了。现在关键之处在于如何使它成为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韦伯讲过,资本主义的列车一旦开动便不会停止。资本主义也有其潜藏的危机,比如一个庸俗化的世界里,人们不再追求人文精神的意义,这是值得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