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现代复兴 >
50后的“裸婚”:“生杀予夺”大权在单位手里--国家年鉴
核心提示: 在那个年代结婚,最焦灼的问题是,“准许结婚的年龄和女方生孩子的年龄挨得很近”。根据规定,工厂里两个人结婚,必须有厂方开具介绍信。因为有晚婚政策界限——“两个人加起来满五十岁”才行,而女方的生产年龄大限在30岁,所以掌握好结婚时间是头等大事。
文章摘自《中国新闻周刊》2011年第26期 作者:张蕾(实习生王秋思对本文亦有贡献) 原题为《曾经“裸婚”的50后:“生杀予夺”大权在单位手里》
曾经“裸婚”的五零后
“从50年代以来,社会的发展什么都经历过了,唯独没有经历一个正常的年代。每一代人,都会感觉,怎么苦果就落在我们头上啊?这样的时代结束以前,几乎每个年代人都会有叫冤叫屈的心理:凭什么我们埋单啊?其实上下好几代,都付出过自己的代价。”
朱学勤(1952年-),中国当代学者,上海人。1991年至今任教于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
“50后”的上海大学教授朱学勤最近刚从报纸上学到了一个新词儿:“裸婚”。
“我觉得很诧异。印象中,‘裸婚’再正常不过了:往上数好几代人,不都是两口旅行箱放一起,单人床拼成双人床,就结婚了么?怎么现在突然成为一个很不正常的事?‘祼婚’需要有勇气去承担,承担了以后还有可能走向失败,这让我很吃惊。我不是指责(年轻)这一代人,只是这个时代变化太快太大,这不正常。”
30多年前的“裸婚”
1976年,24岁的上海人朱学勤还在河南的一家工厂做工。这一年,持续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即告结束;这一年,朱学勤准备结婚,对象是在家乡念中学时认识的女子,他们一起下乡插队,一起招工进厂,共处超过10年。
在那个年代结婚,最焦灼的问题是,“准许结婚的年龄和女方生孩子的年龄挨得很近”。根据规定,工厂里两个人结婚,必须有厂方开具介绍信。因为有晚婚政策界限——“两个人加起来满五十岁”才行,而女方的生产年龄大限在30岁,所以掌握好结婚时间是头等大事。
“那个时候人活得很可怜,物欲压得很低。那个时候结婚还是经济上很有理性的安排。”朱学勤算了一笔账,结婚前两个人吃食堂,一个月合计40元,而其时两人月工资各为37元,也就是说,吃饭费用占到总收入的60%~70%。而婚后两人一起做饭,可节省开支,最多花30块钱。
结婚还有一个附带的好处,就是终于可以离开集体宿舍,过有私人空间的生活。
以上三点便是他们能够想到的结婚的主要理由。
而结婚的准备工作,几乎只有一项,就是要向工厂行政科申请结婚住房。
“计划经济时代,住房都是公家解决,住房压力没有现在那么大,但压力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比如你得干等,得排队,很气人,等到了也是破旧的房子。好朋友来帮忙,把墙刷一刷整一整。”在付出时间和耐性后,作为婚房的筒子楼到手。厂子又从单身宿舍调来两张单人床给他们,两床一拼,人生在这间十三四平米的小屋子里,掀开新篇章。
朱学勤夫妇打算旅行结婚,去广西桂林。这在当时已经算是有点小特殊。
“那时候的人一般连旅行的欲望和要求都没有。”朱学勤说。在当时他们的心中,桂林是全中国最美的地方。而这样的浪漫情结,还是来自于一位知青同学的刺激。那位同学出差广西为生产队买猪,途径“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回来后眉飞色舞地一番描述,为朱氏夫妇营造出一份巨大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