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现代复兴 >
圆明园遭英法联军烧毁后唯一幸存建筑文革被毁--中国年鉴(2)
凭借着强盛的国力,乾隆不惜巨资在全国修建众多的藏传佛教寺庙,仅紫禁城中就有佛堂30余处。而在“热河行宫”(即承德避暑山庄)周围,乾隆还建造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寺庙群,也就是俗称的“外八庙”。这些凝聚了汉、蒙、藏等多民族建筑风格和艺术的古建筑,分布在避暑山庄外的东面和北面,众星拱月般围绕着象征皇权的避暑山庄,昭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正觉寺破土而生。
据圆明园管理处文史科文博馆员吴凤春考证,正觉寺,亦称三圣庙,是圆明三园中唯一一处喇嘛住持的寺庙。但是,从金勋(1883-1976)在《成府村志》中叙述的寺内佛像陈设上看,则既有藏传佛像,又有汉传佛像。
尽管从目前来看,已无法考证这一设置的考虑是否与团结汉人的指导思想有关,但据记者在修复后的正觉寺所见,寺中主殿的屋檐上立有五只神兽。由此可见,假如从建筑标准反映建筑等级的角度来看,在圆明园的寺庙中,正觉寺的等级属于中等偏高。
正觉寺的幸与不幸
圆明园管理处文物科的工作人员陈辉曾撰文写道,在圆明园中,为了满足帝后礼佛的需要,也建有不少佛教寺院,如慈云普护、月地云居、日天琳宇、舍卫城、正觉寺、法慧寺、宝相寺等。为了朝夕礼佛,九州清晏、奉三无私、含经堂这些主要起居处也设有佛堂。
但是,这座受佛光“普照”的帝王宫苑,却似乎并没有得到佛祖的庇佑。
1860年(咸丰十年)10月,英法联军把圆明园洗劫一空之后,为了销赃灭迹,掩盖罪行,英国全权大臣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下令烧毁圆明园。
“这场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地在颤抖,人们在哭泣,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变成了一片废墟……”直到现在,在中国中小学的历史教科书上,关于火烧圆明园的记载仍是这样的语句。在它的旁边,也必定会配着一幅印有西洋楼大水法残迹的黑白照片。
对于中国人来说,火烧圆明园已经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屈辱的一页。因此,才会出现近年来人们对于圆明园海晏堂喷泉十二生肖兽首的追讨回收之风—在百余年的金铁交鸣中,它们早已成为那场非正义战争的见证与中华民族情感的象征。
但火烧圆明园不仅仅给人们留下了难以填补的心理重创。据陈辉在《圆明园出土的佛教文物》一文中写道,圆明园中的寺庙和佛堂不仅供皇室成员拈香朝拜,举行各种佛事活动,还收藏有大量的佛像和各种供器。这些佛教艺术品种类繁多、用料讲究、制作精细。其中,在园中规模最大的一组宗教建筑—舍卫城,自康熙以来,王公大臣在每年帝后生日时进贡的各种佛像,都收藏在这里,日积月累数以万计。圆明园遭劫掠焚毁,仅此一处所造成的损失,无论是经济价值还是文化艺术价值,就已难以用数字估量。
然而,在正觉寺“试开放”的报道中,人们却在新闻中意外地发现这样的消息:在1860年的那场大火中,正觉寺幸免于难,保留至今。
“圆明园不是早就被烧光了吗?怎么又冒出来一个独善其身的正觉寺呢?”这个问题也许问到了大部分人的心坎里。但事实上,正觉寺之所以能免于遭受庚申之劫,全赖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正觉寺位于绮春园正宫门之西,从目前在圆明园长春园内展出的极盛时期圆明园全景复原沙盘可以看出,正觉寺实际上位于圆明三园的墙外,仅仅是圆明园附属的一座寺庙。它与绮春园既有后门相通,而又独成格局,单设南门。
吴凤春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种说法。在《藏传佛教与圆明园正觉寺》一文中,她写道:“正觉寺有独立的院落……历史上的正觉寺,南临河,东、西、北三面环山,西北山上一道墙,北山后有一水池,池中有南北向石桥。正觉寺连同周围景观还真有些‘深山藏古刹’的味道。”
“也正因如此,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正觉寺是唯一幸免的古建筑,也是圆明园内保存下来的完整程度最高的一组建筑群。直到现在,寺内还保存有26株大小、粗细不均的古树群。这在整个圆明园,都是仅有的古树群。”7月10日,正觉寺门口的一个管理人员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可是,尽管躲过了那场大火,正觉寺却并没有躲过后来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