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现代复兴 >
梁漱溟:世界不领取中国的长处 人类更无从得救--国家年鉴(4)
默默地徘徊在五中分校的校园中,尽量搜寻一个叫做梁漱溟的中学生的印记。近百年的岁月已经掩埋了太多的往事,只见一棵、惟一的一棵显得分外突兀的龙爪槐,傲然挺立在操场的北端。我和这棵多少年来森然挺拔、凛然无语的古木对视良久,似乎发现了一颗与天地并生而无愧的灵魂。秋风飒飒,吹拂着它依然遒劲有力的枝条与绿叶,行走的人终于寻到了所要追寻。
耳边犹闻一个生命在深情叙说:
“我愿终身为华夏民族社会尽力,并愿使自己成为社会所永久信赖的一个人。”
西海西沿2号,梁漱溟先生的老宅
“世界最近未来,将是中国文化的复兴。”
秋高气爽,北京人指望西山的时候多矣,却容易忽略西海的存在。西海在哪儿?这次行走方知,它在什刹海的西边,景色风光甚为旖旎,给人世外桃源之感。
什刹海,元代名为“海子”。作为一个海子,它是宽而长的一片水域,那宽度足以和长安街媲美。它分为前海、后海、西海。这西海,就是人们常说的积水潭。
帝京景物略》赞誉这片“海子”:“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今番一游,果然如此。碧波荡漾无际,帆影点缀其间,视野开阔想见洞庭湖的神韵。再加上黄叶纷飞的惬意,更让人举步留恋,不忍匆匆。
从后海南沿,一直走到西海南沿,最后来到西海西沿。一路询问,费力,饶舌。凡大人物或隐逸高人的居所,都不是轻易探访得到的。梁漱溟先生的老宅,确切说是1914年(民国三年)其父亲梁济只花数百元买下的宅院,原为小铜井胡同1号,即今日西海西沿2号。父子二人在这里前后居住的时间跨度长达54年。原来的老宅院格局已经不在,它的一部分成为总政歌剧团舞美队小楼,用来储存货物。
在梁漱溟先生的旧居遗址前踱步,只见垂柳、碧波、山石、小桥,叠加成画,一片祥和。秋天的阳光如同那成熟的智慧,并不刺人眼目,和煦、熨帖地照在身上,冷暖适中,不卑不亢。正是在这里,父亲梁济于1918年投湖自尽前几天,曾问过只有25岁的儿子漱溟:
“这个世界会好吗?”
梁漱溟先生回答父亲:
“我信任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人们很难想象,猝然失去挚爱的父亲,梁漱溟先生是怎样平复内心伤痛的。就在父亲沉湖一年之后,他开始写作为其奠定学者地位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在“东西方文化比较学”已然成为热门显学的今天,梁漱溟先生的一些学术观点和见解依然耐人寻味。比如,他认为西方文化是理智文化,由身出发;而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则是理性文化,由心出发。理智着重于外在事功,而理性偏重于内心体验。故西方科学昌盛,而中国玄学发达。他认为中国文化“植基深厚”、“坚卓伟大”,而民族精神见诸儒学者多。他在阐述儒家学说时,说得精辟而透彻:一是“向上心强”,二是“相与情厚”。即仁人之准则,是要在社会里“向上”,在人伦中“相厚”。
他还说,“文化是极其实在的东西。”
“我相信全部中国文化是一个整体。它为中国人所享用,亦出于中国人之所创造,复转而陶铸了中国人。它有许多许多特征,被世人指目而数说。这些特征究所从来,一一皆是难题,然而我企图解答这些难题……”
读梁漱溟先生本人生平和他的著述,会发觉自己已经不知不觉在探讨和解答中国文化和现实生活的难题。于是,行走毋宁说是一种令人兴奋且幸福的发现之旅、探索之旅、问难求答与解疑释惑之旅。
梁漱溟先生是这样说的:
“只有中国人没有狭隘的国家观念,才没有狭隘的民族意识,以中国人大公无私四海为家的精神,就能够稳定世界的和平,就能够为人类谋福利……此新中国文化之路,也就是世界文化转变之所趋向。我们固要发挥中国的长处,吸收外国的长处;而他们不领取中国的长处,世界人类更无从得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