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海文摘 >
开国大典创实况转播--中国年鉴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首次举行阅兵式。这次阅兵活动是中国人民获得解放后的第一次军事盛典。当时还没有电视。9月30日,刚入城不久的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就向全国听众、新华社、各报社发出预告:第二天下午3点钟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庆祝大会及共和国大阅兵,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将对此进行同步广播。这样的节目叫什么名称呢?电台的负责同志想出了一个很形象的名称“实况广播”。这是中国人民广播史上第一次覆盖960万平方公里的转播,转播使用的机器为250瓦,功率仅是后来机器的四分之一,临时转播机房设在天安门[TianAnMen]城楼[ChengLou]西侧的拐角处,而发射机房设在天安门[TianAnMen]城楼[ChengLou]前金水河一侧临时搭的木板小屋。
当时设备简陋,只有一个喇叭的普通扩音器,音量相当小,而参加“开国大典”的将有30万人,显然不能适应需要。1940年曾参与创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军委三局九队队长傅英豪,想了一个办法,设计、制作了一种大型扩音器,把9只喇叭焊接在一块金属板上,形成强大的音量,大家把它称为“九头鸟”。有关部门在天安门[TianAnMen]广场架设了好几个“九头鸟”,从而解决了扩音器的问题。
还有一个大难题,一旦出了天安门[TianAnMen]广场,远处的音响就无法传回设在天安门[TianAnMen]城楼[ChengLou]下面的机房了。可是,朱德总司令检阅部队的时候,将要乘阅兵车从天安门[TianAnMen]广场中央驶向东长安街,到了街的尽头以后,再返回天安门[TianAnMen]广场。工程师黄云想了一个办法,在朱德总司令乘坐的阅兵车的挡风玻璃上安装一个话筒,用一根线连接到汽车尾部的一个小喇叭上,然后在记者和技术员乘坐的采访车上,安装一部钢丝录音机,尾随朱德的检阅车录音。
播音的话筒,原来是放在天安门[TianAnMen]城楼[ChengLou]走廊的最西端。可是,这天参加观礼的人太多,一直排到了走廊的东西两端,他们只好把播音话筒移到天安门[TianAnMen]城楼[ChengLou]西侧的平台上。
10月1日下午2时左右,播音员丁一岚和齐越来到天安门[TianAnMen]城楼[ChengLou],肃立在城楼[ChengLou]西侧的话筒前,一副临战姿态。下午3时正,开国大典隆重开始。播音员热情洋溢地交替朗读广播稿,把眼前激动人心的情景向亿万听众发布出去。
北平新华广播电台现场播音员齐越和丁一岚在露天播音台前,面对仅有的两架麦克风,播出了震撼世界的阅兵实况转播解说。当盛大阅兵式开始时,齐越和丁一岚一个兵种一个兵种地向听众作介绍,军乐声、飞机声、坦克声、马蹄声,甚至刷刷的脚步声,通过无线电波,传遍中华大地。
庆典快要结束了,周恩来大声向天安门[TianAnMen]广场上的群众喊道:“同志们辛苦了,大会结束了。”按照原定的程序,播音员报了结束语,宣布了实况广播结束,天安门[TianAnMen]城楼[ChengLou]下的机房随之关机。大家以为圆满地完成任务了。可是,却出现了事前无法预料的情况。聚集在天安门[TianAnMen]广场南部的30万人,向着天安门[TianAnMen]城楼[ChengLou]欢呼、雀跃,不愿意离去。面对热情高涨的群众,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缓步走向天安门[TianAnMen]城楼[ChengLou]的东端,不断地向人民群众挥帽致意;又转身向西,走到天安门[TianAnMen]城楼[ChengLou]的西端,不断地向这边的人群招手致意,随后一同走下天安门[TianAnMen]城楼[ChengLou]。
从此以后,实况广播(又叫“现场直播”)被广播、电视普遍地采用并作为一种广播电视节目最有特色的样式深得观众喜爱。人们足不出户,就可知天下事了。
(摘自《党史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