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海文摘 >
黄埔精英搏杀:蒋介石排最佳阵容 林彪大战陈诚--中国年鉴网(3)
是日,曾中生率领的独立第一师,与汤恩伯第八十九师终日激战于高桥河。红军[HongJun]援军赶到时,汤恩伯依托工事据守,战成相持,直着脖子在电话中喊“增援”。
入夜,李默庵不敢喘息,他深知红军[HongJun]有夜战的传统,命令部队[BuDui]星夜抢修工事,与蒋伏生第八十三师联合掘壕固守。徐向前带队攻击,但被击退。双方形成对峙。
8月12日下午,第六纵队司令官卫立煌赶到李默庵师部督战。该师部设在距前沿阵地约四五华里的一个农家小院中,他们正在研究对策,突然师部外枪声大作。参谋人员惊慌失措地进来报告:共军约500余人欲偷袭我师部,离此地不足一华里了。
李默庵抓起一支德式冲锋枪,命令一营营长王炎武,拼死拦截。王炎武自知责任重大,亲自率队冲了出去,对面弹如飞蝗,王炎武当即阵亡。卫立煌见情况万分紧急,令其特务连投入战斗,自己也亲自拔枪射击。
李默庵亲自督阵,一营官兵拼死抵抗,死伤过半,苦战不退;因天色昏暗,红军[HongJun]见难以取胜,才主动撤退。李默庵与卫立煌不约而同说了声:“好险!差一点都完了!”
此时,鄂豫皖“剿匪”军中路第二纵队,在司令官(原黄埔[HuangPu]军校战术教官)陈继承指挥下,从宣化店向七里坪开进。徐向前、陈赓担心后路有被敌抄袭的危险,决定放弃黄安,转向七里坪击敌。
8月15日拂晓,国民党军全线出动,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七里坪阵地展开猛攻。激战半日,徐向前见敌各师攻势略减,于是一下子集中5个主力师,反击黄杰、李玉堂两师正面的进攻,想打乱敌人的阵线。黄、李二人阵地战的本领相当出色。我攻敌防,寸土必争,一场残酷的大血战,最后全是白刃格斗,飞机、大炮都失去了作用。直到日薄西山,我军终于从正面突破敌阵地,占领黄杰的师指挥部。是日,我军打死敌6个团长,该师损失2000人以上;红军[HongJun]乘胜追击,向纵深发展,已接近陈继承纵队司令部。陈继承张皇失措,已准备撤退,敌全线呈现溃退之势。但卫立煌赶至陈继承的指挥部,令其坚决死守。我军终因兵力不足,反复冲杀,攻不上去,战至天明,停止进攻,功亏一篑。
这场黄埔[HuangPu]精英大搏杀,直打得河山易色,日月无光,让国共双方将领都心悸不已。
徐向前说:“七里坪之役,战斗的激烈程度,实属少见。”
陈赓说:“七里坪之战,比任何一次内战都更为激烈。”
许世友说:“这次战斗的激烈程度,大大超过了我们所经历过的任何一次战斗。”
李默庵说:“冯寿二、冯秀驿和七里坪两次战斗,是第四次'围剿'中两次激烈的大战。之后,红四方面军主力转移到川陕边界,开辟了川陕革命根据地。”
林彪[LinBiao]大战陈诚
1933年2月,陈诚率12个师为中路,朱绍良率8个师为右翼,蒋鼎文、蔡廷锴率8个师为左翼,采用“分进合击”战术,气势汹汹,向根据地扑来。
战前蒋介石[JiangJieShi]召开军事会议,本来也是为了劝将不如激将,有意识夸赞了林彪[LinBiao]几句:“我是要特别提醒在座诸位,要重视那个林彪[LinBiao],不要以为他在黄埔[HuangPu]默默无闻,不显山不露水的。当年我是与他有过接触的,让人觉得胸有丘壑,这几年交战,更让我有这个感觉,是当代韩信。诸位此行出战,万万慎重,不要打虎不成反被虎伤。”
陈诚忍不住地站了起来:“校长提醒得是,不过据学生以往与林彪[LinBiao]作战的体会,那林彪[LinBiao]也并非如何了得,总是避战、怯战,不敢与我军正面交锋。学生不才,愿为此次剿共先锋,将那林彪[LinBiao]捆于马前,绑着来见校长。”
蒋介石[JiangJieShi]就喜欢陈诚这股冲劲。大战之前,要的就是这种必胜的信念。
陈诚指挥的中路军12个整师,16万人,其中包括后来名列国民党“五大主力”的第十八军,它下辖三个基干师,分别为十一师、五十二师、五十九师,其中又以第十一师为全军之冠。这支队伍实力不同凡响,兵精马壮,器械精良。军中著名战将有霍揆彰、萧乾、黄维、夏楚中、李及兰、彭善、陈烈、胡启儒、方天、宋瑞珂、方靖等等,都来自黄埔[HuangPu],他们有的与林彪[LinBiao]还是同窗,当年一起滚大通铺的。
红军[HongJun]刚经过整编,林彪[LinBiao]升任为红一军团军团长,成为红军[HongJun]最年轻的军团长,与彭德怀的红三军团构成了红一方面军的两大主力。为了加强这支红军[HongJun]主力的领导力量,中央又调聂荣臻为政委,陈其涵为参谋长。这两人都是从黄埔[HuangPu]出来的,聂荣臻与林彪[LinBiao]有师生之谊,而未来的共和国上将陈其涵则担任过黄埔[HuangPu]军校少校中队长,后转到地方上工作。蒋介石[JiangJieShi]一直没有忘记他,大革命失败后还从南京专门写信给陈其涵,邀他担任侍从室主任,这可是非同小可的诱惑,但陈其涵却不为所动,冷冷地拒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