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海文摘 >
《大众电影》:失落的青春--中国年鉴
一本电影杂志和她背后的时代
“文革”过后,当时的文艺刊物屈指可数,《大众电影》形式活泼,画页很多,是当时唯一一本有彩页的娱乐杂志,对读者来说仿佛久违的甘霖,深受欢迎,复刊首印就是50万册。这些年轻人果然能折腾。1979年第五期封底用了英国电影《水晶鞋与玫瑰花》的一张剧照,画面是王子和灰姑娘在华丽的宫殿中接吻……
如果不是摄影师周雁鸣在微博上爆料称,《大众电影》杂志现在发行量“少得可怜”,而且没有主编,没有发行部和广告部,生存堪忧——也许人们不会再想起这本曾经发行近千万册、全国哄抢的杂志。
如果不是影星刘晓庆也在微博上说,创刊61年的《大众电影》要停刊了,也许人们也不会关注,八卦新闻满天飞的时代里,一本老牌杂志和它背后时代的起伏兴衰。
虽然后来杂志社官方出面澄清,杂志确实经营不善,但还不至于关门——围绕一本薄薄的《大众电影》,几代人关于电影的青春记忆,还是伴随着一场争议,重启尘封。
1950年 创刊
红色年代的主旋律文艺
1950年6月16日,《大众电影》在上海创刊,这是新中国第一本电影杂志,初为半月刊。创刊号的封面,是电影《团的儿子》主角小男孩的剧照。曾任《大众电影》副主编的唐家仁回忆:“杂志刚一出来非常受欢迎,创刊号印了1000本,全部卖光,后来又再版了很多。”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这本创刊号在收藏市场上据说已经炒到了千元以上。
藏有这本杂志的读者,应该看过内文介绍的那些主旋律电影:《列宁与十月革命》、《大战海南岛》、《小英雄》……陈旧的纸页间,影评人与电影人共话新中国文艺事业的光辉前景,其乐融融。创刊号还有四幅广告,分别是综艺照相制片社、三联书店、定额储蓄存款、四明银行。
初期的《大众电影》对外国电影也有推荐,其中以苏联电影为最多。“文革”前中国引进外国影片的数量达857部,苏联电影就占到了近一半。《大众电影》编辑在杂志上答读者问时说:“我们认为苏联影片不论在哪一方面,我们都是要向他们学习的,不论在思想上艺术上,苏联都是我们的老大哥。”
杂志出到第四期,女演员秦怡登上了封面。她主演了电影《农家乐》,成为第一位登上《大众电影》封面的内地女演员。不过当时上封面还没有后来那么风光,秦怡的照片虽然作为封面,名字却没有标注。
1952年 停刊
电影《武训传》引发整改
《大众电影》创刊那年,电影《武训传》拍摄完成。这部电影由著名演员赵丹主演,讲述出身贫寒的武训几十年行乞卖艺、积攒善款、筹办义学,期间历经各种曲折和艰辛,但始终矢志不渝。
《武训传》在中南海试映时,一百多位中央委员观看了这部影片,映完后,朱德热烈地握着导演孙瑜的手说:“这部影片很有教育意义。”赵丹的妻子黄宗英也在电影里出演了一个角色,她回忆当年:“放的时候,大家伙都说这片子太好了,华东军政委员会的干部站起来向我们鼓掌,等于武训办学的精神好象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以为要得毛泽东奖章呢。”
《大众电影》将《武训传》列为当年的年度10部最佳国产影片之一,赵丹随后在《大众电影》上发表文章《我怎样演“武训”》,一共连载了7期。
但很快从最高层中传出了不同意见。1951年5月20日,毛泽东在《人民日报》上发表题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的社论:“‘武训传’所提出的问题带有根本的性质。像武训那样的人,处在满清末年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和反对国内的反动封建统治者的伟大斗争的时代,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的一根毫毛,反而狂热地宣传封建文化,并为了取得自己所没有的宣传封建文化的地位,就对反动的封建统治者竭尽奴颜婢膝的能事,这种丑恶的行为,难道是我们所应当歌颂的吗?”
紧接着,有关批判《武训传》的大量文章见诸报端,新中国第一次思想文化大批判的序幕就此揭开。同一时期被指名批判的电影还有同样陷入政治漩涡之中的《荣誉属于谁》和《清宫秘史》。
作为《武训传》最初的有力支持者,《大众电影》无疑也感受到种种政治压力。唐家仁回忆:“上面就要求我们把还没有卖出的刊物都回收,当然卖出去的就没有办法了。”1951年第22期《大众电影》开始辟出专版对《武训传》批判,随着形势的严峻,杂志在1952年初被迫停刊,接受整改。直到当年5月,才得以复刊,并“依照上面的安排”,从上海迁到了政治中心北京。
对《武训传》的批判,直接导致了中国电影生产量从1951年开始严重下跌。1950年生产26部影片,1951年仅有1部,1952年4部……电影制片厂没有活干,老百姓也看不到新片。当年负责上海电影和文化工作的夏衍,四十多年后回忆《武训传》批判后电影界的情景:“剧作者不敢写,厂长不敢下决心(拍影片)了。文化界形成了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风气。当时有人向我开玩笑,说拍片找麻烦,不拍片保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