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海文摘 >
思南公馆:百年洋房“复活”--中国年鉴网
修缮后的思南公馆。
一条梧桐成荫的街道,一幢幢灰砖红瓦的海派洋房,青葱氤氲间卓然而立,沉甸甸的历史,在幽静闲适的空气中沁润而出。
这里,曾积淀过近百年的历史尘烟。在花费10余年光阴用心拂拭、雕琢过后,这片位于上海核心地段、被称为思南公馆的区域,近日重拾青春……
百年风霜,宝库不复当年容貌
这片位于上海中心区的花园洋房区域,有着不平凡的过往。
红瓦屋顶、卵石镶壁,里面却是风格各异的各式房间。当然,还有精致的花园、一棵棵被刻意保留下来的郁葱古树。时光停驻、闹中取静,站在这条处处浸染海派神韵的街道,似能感受到百年历史、风卷残云。
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思南路都是上海最著名的花园住宅聚集区。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上海办事处“周公馆”,紧邻这片区域。柳亚子、梅兰芳等一大批近现代名人,曾在此居住。上海近代曾出现的10种居住建筑类型,这里囊括8种。
然而,历经近百年风霜,思南公馆区域,早不复当年容貌。
10余年前,思南公馆区域已是沪上典型的“72家房客”模样。1944年,该地区居住密度每幢2户。到20世纪末,数字变成了平均每幢14户,部分洋楼住进17户。楼梯间全都是煤气灶、水斗,庭院里到处是搭建的房屋,厨卫合用、电线杂乱,花园里养着鸡,门口摆着葱油饼摊……
被誉为上海近代建筑风格荟萃之地的思南公馆该不该修复、怎样修复?如何解决居住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在寸土寸金的上海核心区域,怎样才能将鳞次栉比的居民区保留、保护、改建成原先的风貌建筑群?
修旧如旧,用心打磨原汁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