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海文摘 >
货币是人的“异己的中介”--中国年鉴
马克思写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手迹 资料图片
●马克思特别分析了在货币变迁过程中“信贷业的出现”这一指标性的事件和后果,进一步阐明了货币作为与人相异化的中介的本质,同时提出了信贷同人的异化问题。
一
肇始于1932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发表而兴起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在研究方式上之所以越来越遭受到人们的质疑,一个很重要的原由是,碍于当时的客观情形,它把马克思旅居巴黎期间(1843年10月到1845年1月)的其他著述完全撇开,仅仅根据当时发现的一些零散的手稿中的论述,就无限地概括、提炼和定性马克思的思想。而现在随着这一时期马克思著述的完整刊印,我们知道,《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巴黎笔记》的思想是不可分割的,换言之,它们之间只有相互佐证和彼此补存,才能完整地呈现马克思当时的思想状况。
根据MEGA2第四部分第2、3卷提供的资料,这一时期马克思撰写的笔记共9本,至少涉及到17位作者的20部作品,大部分是马克思研读同时代人以及前人政治经济学著作的摘录、批注和评论,这其中绝大多数没有马克思本人观点的阐发,只有寥寥数语评论或者批注。相形之下,对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的摘要却最为特殊,这里有对穆勒原书的摘录,但马克思个人的议论却占了相当大的篇幅:整部《穆勒评注》翻译成中文约3万1千余字,而马克思本人的论述近1万3千字,这在整个《巴黎笔记》中是最多、最集中的。《巴黎笔记》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交叉写作的,无论国外文献专家间的考证有多么大的分歧,但共同的认识是,《穆勒评注》写作于由三个笔记本组成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第一个笔记本之后,而这一笔记中由收入的三种形式的分析而引申出来的对劳动异化的思考正是这时马克思关注的要害问题,这样,由穆勒原书中对货币的“交换”性质的讨论而激发起他对这一问题进一步的探究,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了。
二
我们且看马克思是如何分析的。
对资本主义经济现象的分析,必然要关注到已经在社会上发挥着巨大作用的货币。但对货币本质的看法很不一致。货币主义视货币为感性的物质性存在,认为所有财富都包含在货币中,包含在贵金属的积累中,对货币的占有是惟一现实的财富;而国民经济学从货币本质的抽象性和普遍性中来把握货币本质,认为货币是一种同任何其他商品一样的商品,它的价值也同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遵循价值规律,并没有货币的金属存在的专有价值。穆勒所持的就是后一种观点,他仅仅把货币当作“交换的中介”,从而认为以金和银为代表的货币只是商品,金银的价值由生产费用来决定。
马克思认为,上述认识只是停留于理论的抽象表述而没有顾及到现实的经济运动,因而把现实的运动歪曲成偶然性的、非本质性的东西,并不能把握货币的真正本质。不管货币主义和国民经济学之间的看法有多么大的差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二者都是基于对货币的“盲目信仰”,其本质在于,没有看到货币的“中介”特质,而是都仅仅把货币看作是商品的、物的价值。实际上,“货币越是抽象,它越是同其他商品没有自然关系,它越是更多地作为人的产品同时又作为人的非产品出现,它的存在要素越不是天然生长的而是人制造的”,“它的作为货币的价值越是同交换价值或者它存在于其中的物质的货币价值成反比例。”(马克思:《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第167页,人民出版社,2000年)也就是说,货币越来越远离“商品”的属性而成为独特的存在——纯观念性的存在,它也越来越不局限于商品与商品之间交换的中介,而是越来越多地扮演着人与人交往的中介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