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海文摘 >
胡也频与丁玲的往事--国家史册
胡也频与丁玲
一
二○一一年年初的一天下午,我在新建的福州市乌山西路路口乌山公园,无意间看见正在修缮中的胡也频故居,位置就在公园入口处的右侧(南门兜西面)。胡也频故居我原是拜访过的,那是一座福州风格的旧式民居,它位于市区乌山路卖鸡弄的巷子里。这座老宅建于清嘉庆年间,面积不大,为单进单层的木质结构建筑。大约有三四间住房,四面是高高的围墙,起防火防盗的作用。史料记载老宅为:
“四扇三间,七柱出游廊,占地面积二百七十四平方米。”
印象最深的是胡也频故居有一个后门,出门可见一条小路直通乌山。如今看来,是福州市政府利用乌山一带旧房改造的机会,将原本处于小巷偏弄里的“胡也频故居”袒露在通衢大道之上,便于今天的中外友人寻访、参观。
说起来,胡也频真是福州人的骄傲,他是著名的“左联五烈士”之一,更是中国文讲所(鲁迅文学院前身)第一任所长丁玲的第一任丈夫。
二
一九〇三年五月四日,胡也频出生于福州的一个戏剧世家,下有四个弟弟和一个妹妹。胡也频幼名胡培基,五岁时入私塾读书。后因家庭生活困难,一九一八年,十五岁的胡培基到福州“祥慎金铺”当学徒。
一九二〇年春,胡也频到了上海,改名为胡崇轩,进浦东中学读书。一年后到天津大沽口海军学校学习机器制造。不久海军学校停办,他流浪到北京,此时名字也改为胡也频。
一九二四年,胡也频与项拙编辑《京报》副刊《民众文艺周刊》,发表过沈从文署名“休芸芸”的处女作,胡也频也开始在该刊发表小说和短文。胡也频的中篇小说《光明在我们的前面》是他一生中写得最好的小说,加上另一个中篇小说代表作《到莫斯科去》,都收在福建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一年出版的《胡也频选集》(上、下)中。不过胡也频最初以诗歌创作见长,早在一九二九年就出版了诗集《也频诗选》。
一九二四年夏天,胡也频与同年来到北京的丁玲相识。当时丁玲正为心爱的弟弟夭折而痛苦万分,胡也频知晓后,用纸盒装满玫瑰,写下一张字条:“你一个新的弟弟所献。”以此安慰丁玲。其实胡也频整整大丁玲一岁。
“由于生活窘迫,丁玲不久离开北平,返回湖南老家。胡也频闻讯后,向朋友借钱追到湖南,当他风尘仆仆出现在丁玲面前时,丁玲被深深感动了,爱情之门豁然开启。”
当年的实际情形,据胡也频儿子蒋祖林回忆道:
“我母亲那个时候正好和我外婆在家里,就听到有人叩门,出去一看,原来是刚刚见过一两面的胡也频,胡也频这个时候身无分文,所以黄包车的车钱还是我外婆替他付的。”
因为胡也频的单纯、执着与热情感动了丁玲,丁玲因此接受了他的爱:“在湖南的常德,两人度过了甜蜜的初恋时光。”
一九二五年胡也频与丁玲结婚。一九二八年年底,胡也频与丁玲由北京同赴上海,经潘汉年介绍开始从事进步的文化工作,两人住在上海(今安福路)。他们与沈从文一起创办了红黑出版社,编辑出版文艺期刊《红黑》。不久出版社倒闭,为了还债,胡也频离开上海去山东省济南市省立高中教书。一个多月后,忍受不了相思煎熬的丁玲也来到济南。当时,丁玲时尚的衣着打扮在省立高中师生中一石激起千层浪。其时正在山东省立高中读书的国学大师季羡林事后回忆:
“丁玲的衣着非常讲究,大概代表了上海最新式的服装。相对而言,济南还是相当闭塞淳朴的。丁玲的出现,宛如飞来的一只金凤凰,在我们那些没有见过世面的青年学生眼中,她浑身闪光,辉耀四方。济南的马路坑坑洼洼,胡先生个子比丁玲稍矮,而穿了非常高的高跟鞋的丁玲步履维艰,有时要扶着胡先生才能迈步,学生们看了觉得有趣,就窃窃私语说胡先生成了丁玲的手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