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海文摘 >
胡乔木与世界语的不解之缘--国家年鉴
毛泽东与胡乔木在一起
在胡乔木家中珍藏的书籍中,其中有一部分是世界语书刊,可以看出他生前对世界语的挚爱。从青年时代,他就追求光明追求进步,与世界语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说胡乔木是中国世界语运动的先驱之一。
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胡乔木在清华大学求学的时候就勤奋苦读,课余博览群书。他时常到大学的图书馆阅读书籍。他阅读了很多的进步书籍。一次,他意外地阅读了胡愈之创作的纪实文章《莫斯科印象记》。他的心久久地不能平静。胡愈之用世界语周游了欧洲许多国家的真实故事深深地震撼着他的心灵。在胡愈之的影响下,勇于接受新思想的胡乔木,很快就对柴门霍夫创造的具有科学性的语言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开始接触世界语。他学习用的是盛国成编写的《世界语全程》,他对世界语的热爱,使他如饥似渴地埋头苦读。数月后,他已能译读一些世界语版的进步书籍,使他不断地开阔了知识的视野,也燃起了他心底忧国忧民的激情。不久,他写信与中国普罗世界语联盟(中国无产阶级世界语联盟)联系,投入到了中国世界语运动的洪流中。从此,青年世界语者胡乔木,踏上了一条漫长艰难的寻求救国救民的红色道路。
当红色的新中国的曙光照耀在东方地平线上,已在中宣部任职的胡乔木,不顾工作繁忙,仍满腔热情地为他所热爱的华夏世界语运动而奔走。那时中国世界语的对外宣传工作还没有起步,于是如何用世界语向世界各国人民宣传年轻的红色中国,就是摆在所有关注中国的华夏世界语团体面前的一个严肃的课题。为此,胡乔木多次与亦师亦友——国家新闻出版署署长兼中华世界语协会会长胡愈之一起商榷,献计献策。一次,胡乔木对胡愈之说:“我们可以办英俄刊物,但不可能办保加利亚、匈牙利的刊物,而世界语在这些国家比较流行,因此用世界语办刊物进行对外宣传,不失为一条很好的渠道。”胡乔木一席话说在胡愈之的心坎上,胡愈之激动地说:“乔木同志,你的想法太好了,我们一定要把世界语刊物办好!”在胡乔木的大力支持下,向世界五十多个国家发行的,一份以宣传新中国宗旨的世界语刊物《人民中国报道》,后改为《中国报道》,在1950年5月诞生了。
在中国老世界语者的记忆里,最难忘的是六十年代初,在北京举办的第一届世界语展览会的盛况。
那是1963年7月21日,全国世协(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在北京文联大楼举办世界语对外宣传汇报展览。下午2时,百忙中的胡乔木和陈毅元帅亲临展览会,并听取了文化部副部长兼中华全国世协会长的胡愈之的汇报。胡乔木向与会的世界语者作了一次热情洋溢的讲话:“通过世界语,可以做许多的工作,可以介绍中国的美术作品和工艺美术。中国的画,国外有许多人喜欢。可以介绍中国的谚语、民间文学,可以介绍中国的历史地理等。通过世界语把一些弱小民族的文艺作品介绍过来,要培养世界语队伍。现在人手太少了,可以在有些大学开办世界语课……”胡乔木的讲话,充分地肯定了中华世协这次举办的对外宣传工作的成果,也给中国世界语运动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经历了十年浩劫的寒冬,迎来了八十年代中国世界语的春天。
1985年,中国第一届世界语大会在昆明市召开。1986年,71届国际世界语大会又在北京举办。当时,胡乔木去外地视察工作,但他仍关心着大会的情况。会议开幕前,他给大会发来了贺电:“热烈祝贺71届国际世界语大会的召开,祝大会取得圆满的成功!”胡乔木的贺电,令参加这次国际世界语盛会的中外世界语者深深地感动。
1987年是柴门霍夫创造世界语一百周年,为了征求中国各界名流对世界语在中国推行发展的建议和意见,同时为在《中国报道》《世界》发表一批纪念文章,以便进一步推动中国世运,特在《中国报道》杂志上向知名人士发咨询信函。此时,《中国报道》杂志社副社长侯志平给胡乔木发出了信函,并寄去了一些有关资料。信发出了两个月,没有收到胡乔木的复信,侯志平以为胡乔木工作忙,不会亲笔复信。但在2月底,侯志平突然收到了胡乔木的秘书白捷的电话,说乔木因到外地视察,最近回到北京,才看到侯志平来的信函,并询问信稿截止到什么时候?这意外的消息,使侯志平喜出望外,当时侯志平回答在3月底寄来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