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入刊,辉煌成就永载共和国史册! 入刊咨询热线: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联系人:刘雪、杨靖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国情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汇同中国国情手册编辑部共同主办,并由北京政研院具体承办,旨在通过平面与网络互动,帮助领导干部轻松了解我国情况,牢记国情,科学发展;同时选拔各行业、地区中的优秀典型,以便入编中国国情,树立国家典范。
中国亲稳网是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针,以帮助领导干部读懂读薄,安全面对互联网为宗旨,以亲稳舆论导向平台为基础为核心,以发掘汇报、舆情监测、维稳监测软件为龙头,以舆情发布、传播、推广、交流软件为重点,帮助各行业、地区、单位重点传播推广正面舆情,占领舆论主阵地,同时动态监测负面舆情,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以便共同营造领导亲民、基层稳定之良好格局,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海文摘 >

孔子“吃”出来的思想与智慧--国家年鉴

  

  □王大千

  2500年前的曲阜,孔子用餐的情景呈现在我们面前……正襟危坐的孔子,端庄肃穆。餐桌上有青菜、有肉、有汤,还有一份粟米饭。食物都很普通,但态度却马虎不得。孔子一再主张“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所以这些食物都做得很精致,每份菜需要配的不同样的酱也有序地摆放在一边。除此之外,还有一份姜片放在餐桌的一侧,这是孔子每餐必不可少的。

  陪同就餐的家人和弟子们鸦雀无声。孔子郑重地从每样饭菜中取出一点,放在餐桌的一角,为的是缅怀发明这些食物的先人,这也是孔子每餐必修的功课。在悄然无声的肃静气氛中,孔子平静地结束了这次进餐。没有热闹的喧哗,没有灯红酒绿,抛开一切纷扰,寻常生活留下品味和思索的空间。

  吃的文化——

  让经典成为家常便饭

  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和谐”观念,就出自于吃的文化。“和”是中国哲学思想的精髓,但其本源意义上是指烹饪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个概念最早可追溯到周代,《左传·昭二十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和”就像烹制羹汤一样,用水、火和各种佐料来烹制鱼肉,掌管膳食的人去调和,再努力去达到适口的味道。君臣治国,也是这个道理。所以古人常用“调和鼎鼐”一词来形容治国,鼎鼐就是煮肉的器皿。

  《周易》是我国古老的经典,是东方智慧的源头,这么一本被称为“六经之首”的皇皇巨著,多次提到吃的问题,尤其是六十四卦中,单独列出专门讲吃的一卦——颐。颐卦一、六爻是阳爻(—),二、三、四、五爻是阴爻(- -),看起来像是上下两片嘴唇包着两排牙齿。颐卦的卦辞是:贞吉。观颐,自求口实。意思是占卜得此卦是个吉兆。研究颐养之道,在于自食其力。

  我们今天常说的两个词:染指、食指大动,即从一次吃饭衍生出来,虽然与其本源意义相去甚远。春秋郑国灵公时,楚国送给郑灵公一只大龟,这是当时难得的美味。郑国的权贵公子子家与子公去见郑灵公,将进宫门子公忽然停住脚步,抬起右手,只见他的食指一动一动的。子家很惊奇,子公得意地说:“看样子今天有好吃的。以往每当我这食指动起来以后,总能尝到新奇的美味!”两人进宫拜见郑灵公,发现郑灵公正在吃这只做好的大龟,公子子家对公子子公食指大动的预感非常佩服。郑灵公得知原委后有些生气,命人分一些给公子子家吃,就是不给公子子公。子公由尴尬变得愤怒,抢到煮龟的鼎边用手指蘸了一点汤尝了尝。当然此举令郑灵公也很气愤。后来不久,子公发动政变,杀死了郑灵公。为一脔之味而酿成巨变,吃的学问不可谓不大矣。

  寓教于吃——

  餐桌是中国人的礼仪课堂

  中国是礼仪之邦,而礼仪的发端却是从饮食起始的。

  作为儒家经典的《礼记》明确指出:“夫礼之初,始诸饮食。”饮食活动中的行为规范是礼制的发端,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礼的本源。从《周礼》中我们可以看出,礼仪的推行是在王室中建立一系列等级森严,用礼仪繁琐的膳食机构,来主宰王室的饮食、祭祀、宴会等与吃紧密联系的一系列活动。主管王室饮食的职位叫“宰正”,也就是宰相的最初本义。所以后世往往称赞好宰相善于“调和鼎鼐”,依然也没有离开烹饪这头等重要的职业。

  一生以恢复周礼为己任的孔子,自然对于饮食礼仪高度重视,餐桌就是他除杏坛之外的另一处课堂。

  礼仪是对他人尊敬的态度,所以准备就餐的孔子总是“席不正,不坐”,“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国君赐食物,必正了席位先尝它。国君赐腥的,必煮熟后先荐奉于祖先。国君赐活的,必养着。侍奉国君同食,在国君祭时,便先自吃饭了。

  参加乡人的“乡饮酒”活动结束后,必定先让年长者出门,然后再随后走出来。只有内心的恭谨才能外化成庄重的礼仪。

  在用饭过程中,也有一套文明进餐的礼节。《礼记·曲礼》载:“共食不饱,共饭不择手,毋搏饭,毋放饭,毋流歌,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捉羹,毋刺齿。”这段话的大意是讲:大家共同吃饭时,不可只顾自己吃饱。如果和别人一起吃饭,就要检查手的清洁。不要用手搓饭团,不要把多余的饭放进锅中,不要喝得满嘴淋漓,不要吃得喷喷作声,不要啃骨头,不要把咬过的鱼肉又放回盘碗里,不要把肉骨头扔给狗。不要专据食物,也不要簸扬着热饭,吃黍蒸的饭用手而不用箸,不可以大口囫囵地喝汤,也不要当着主人的面调和菜汤。不要当众剔牙齿。这些餐桌上的文明礼仪,我们到今天有些依然还在学习和延续。

  求精求细——

  饮食折射出品德与精神

  清代的朱柏庐写下过一篇著名的《朱子治家格言》,其中论述到饮食的名言有两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句话为大家熟知;另一处是“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饭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餐具只要朴实整洁,瓦盆瓷盘也比金杯玉盏好;饭菜只要简约精细,青菜豆腐好过鱼翅燕窝。反对奢华,求精求细,这种简约而精当的饮食精神,一直为我们数千年来所秉承传扬。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历来反对饮宴无度与奢靡浪费。商纣王酒池肉林,随之国亡身死;晋代王恺家里洗锅子用饴糖水,石崇命令他家厨房用蜡烛当柴火烧,两人都下场可悲。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尝遍人间美味,想尝尝婴儿的肉是什么味道,他的厨师易牙就把自己的孩子蒸熟献给齐桓公,由此得宠,但齐桓公也最终命丧易牙之手。所以宋代欧阳修总结得最好:“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富贵不淫方为大丈夫。

  所以,孔子常常教导弟子们不要去追求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生活,而应该能接受一种简朴平凡的饮食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把主要的精力用在对于人生大道的不懈追求上面,从而成就自己的圣贤品格。孔子谆谆教诲他的弟子们“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对于家境贫寒、箪食瓢饮、居住陋巷、好学不倦的弟子颜回,孔子大加称赞:“贤哉回也!”意即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呀!从吃的问题上看出人的品质,孔子大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人。

  孔子周游列国的途中,受到一次“绝粮七日”的困窘。《史记》记载: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孔子在陈国断了粮,跟随的人都饿病了,不能起身。子路愤愤不平地见孔子说:“难道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安守穷困,小人穷困便会胡作非为。”依然弦歌不辍。圣人的情怀,竟是如此的高远!

  吃与不吃——

  面对欲望学会拒绝

  美食当前,美酒在杯,美人在侧,诱惑在前,有几人能拒绝欲望的诱惑追随欲望,就是凡人;拒绝欲望,就是君子。

  敢于对面前的美食说不,是孔老夫子的高明之处。他提出“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不多食”、“食无求饱”、“唯酒无量、不及乱”“疏食菜羹”等一系列养生主张。“肉虽多,不使食胜气”意为:面前的肉虽然很多,但不要吃得比主食还多。应当说,孔子的这一思想观念完全符合现代营养科学及平衡膳食的要求。

  不仅如此,孔子还强调饮食的卫生及环境问题,这在当时尤为难得。“色恶,不食。”意思是说,食物的颜色变坏了,不吃。“臭恶,不食。”色味不好,不吃。“失饪,不食。”烹饪当有度、有节,否则不吃。“不时,不食。”如果不是进餐时间,就不吃。“割不正,不食”,在宰杀猪、羊时割肉不合常度,是失礼的,食物形态也被弄坏了,所以不吃。“唯酒无量,不及乱。”意思是只有酒没有限制,但以不醉为度。“沽酒、市脯不食。”市上买来的酒和熟肉熟菜,往往不清洁卫生,都不能吃。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在线申报 文档下载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链接中国年鉴网,载入国家史册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
中国年鉴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10630-6号 中国年鉴网提供入编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征订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助您载入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