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海文摘 >
谁在“文革”中首先贴出反对林彪的大字报--总结经验
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彪、江青利用大字报,向老一辈革命家身上泼一盆又一盆污水,大字报成了他们打倒、迫害老干部的工具。可是,随着这场“革命”的深入,人们对林彪、江青一伙的面目也逐渐有了认识。于是,人们也用大字报去揭穿野心家的阴谋。林彪和中央文革小组的康生、张春桥等人,也被大字报“炮轰”过一阵。
王藕(舒赛)就是第一个贴了反林彪大字报的人。
王藕,原名祝振容,又名祝成龙,长期使用舒赛的笔名。王藕1917年9月出生于湖北江陵,中学时就参加了中共地下党领导的学潮。抗战爆发后在共产党员的引导下,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活动,1938年10月秘密参加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建立后,她因反对个别领导的不正之风,多年顶风坚持上诉而受到了不公正待遇。1958年被开除党籍、撤销职务。1960年又被公安机关拘捕。随即,她被所在单位以“无理取闹”为由开除公职,戴上“坏分子”的帽子,被送去劳动教养,还几次被强行送到精神病院去检查,以便证明她有“精神病”。两年后被保外就医,到北京靠亲友接济生活。当时担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的陶铸得知她的情况后,给她寄来了300块钱,但她只接受了老首长的一片恩情,钱却送去了中组部,她不愿因自己连累老首长。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林彪顿时如日中天,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中国第二号人物。在东北工作期间,王藕也算是林彪的部下,但她对这位深居简出、高深莫测的“林总”一向印象不大好。“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她看到一个又一个的老干部被当做“黑帮”、“走资派”、“叛徒”相继被打倒,只有林彪却青云直上,成了“接班人”。对这种现象,王藕起初是疑惑不解,随后又把思考的焦点落在林彪身上。
王藕通过对林彪大量言行的分析发现,这个“口号不离口,语录不离手”的毛泽东“亲密战友”,才是真正的“打着红旗反红旗”的“大黑帮”,“是睡在毛主席身边的一只老虎”。
从1966年8月起,王藕开始用小字报批判林彪,对林彪的一些言行逐一批驳。
林彪大量印发《毛主席语录》,她说:“这是非常有害的断章取义。”
林彪在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上说:“这次要罢一批人的官,升一批人的官,保一批人的官。组织上要有个全面的调整。”她说:“这是国民党的一套,一朝天子一朝臣。”
林彪提出要“念念不忘阶级斗争,念念不忘突出政治,念念不忘无产阶级专政,念念不忘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她说:“我看林彪本人虽念念有词,也难做到。这些口号看起来顶‘左’,实际上华而不实。”
王藕把自己的想法写成小字报后,送往中组部转呈毛泽东,她希望毛泽东看到这些材料后,能警惕林彪的野心。但这些材料送上去后,如石沉大海,未见任何反响。
为了唤起更多人的共鸣,王藕想到了大字报这种形式。
10月下旬,她在王府井百货大楼、北京站、国务院门口、西单、府右街北口,共贴了5张反林彪的大字报,但由于没有直接点林彪的名,在那段大字报层出不穷的日子,这几张大字报很快就被别的大字报覆盖了。
王藕并不灰心,她卖掉了收音机,买回了一批红纸和金粉。从11月起,她将大字报改写为她所称的“红报”,一个月内,她共写完了19张。
11月11日,王藕来到所在地的派出所,交上了改名为“王咏”的书面通知。
12月2日至3日的上午,王藕将1张大字报留在家里,带上余下的18张,拎上一桶糨糊,骑上自行车,直奔高校密集的海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