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入刊,辉煌成就永载共和国史册! 入刊咨询热线: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联系人:刘雪、杨靖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国情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汇同中国国情手册编辑部共同主办,并由北京政研院具体承办,旨在通过平面与网络互动,帮助领导干部轻松了解我国情况,牢记国情,科学发展;同时选拔各行业、地区中的优秀典型,以便入编中国国情,树立国家典范。
中国亲稳网是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针,以帮助领导干部读懂读薄,安全面对互联网为宗旨,以亲稳舆论导向平台为基础为核心,以发掘汇报、舆情监测、维稳监测软件为龙头,以舆情发布、传播、推广、交流软件为重点,帮助各行业、地区、单位重点传播推广正面舆情,占领舆论主阵地,同时动态监测负面舆情,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以便共同营造领导亲民、基层稳定之良好格局,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海遗贝 >

揭秘:毛泽东与明朝皇族后裔朱伯深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3)

  

  1930年朱剑凡按照党的指示转而参加[CanJia]公开的社会活动,作为[ZuoWei]发起人之一随宋庆龄、杨杏佛、鲁迅等发起组织了自由运动大同盟,反对蒋介石政府推行的反动[FanDong]政策,宣传抗日,保护人权。过度的辛劳损害了朱剑凡本来就病弱的身体,1932年夏他因胃癌辞世,葬于上海公墓,享年49岁。朱剑凡鼓励子女从事革命[GeMing]活动,自己亦曾提出入党要求,但壮志未酬便去世。毛泽东[MaoZeDong]对他这样评价:“是一个[YiGe]很有骨气的人,正大光明,可惜死得太早了。”

  全国解放后,党和政府为了表彰朱剑凡对中国革命[GeMing]的贡献,于1953将他的遗骨从上海迁葬北京八宝山革命[GeMing]公墓。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秘书长、总理办公室主任张唯一为朱剑凡及妻魏湘若合葬墓碑题写墓志铭曰:树植女权,肇公之业。拥护革命[GeMing],竟公之节。全公业者有夫人之懿德;成公志者公己寄期望于嗣哲。物化歇墟,魂萦新国。公之精神其不灭。1967年,曾有红卫兵要去八宝山掘朱剑凡的坟墓,时任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熊瑾玎(参加[CanJia]过新民学会)闻讯前去制止,告知:朱剑凡生前是毛主席的知交,他的坟动不得。朱剑凡的坟因此保存了下来。

  朱剑凡属于国民党左派,但和共产党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最早接触的共产党人当属在日本认识的吴玉章和林伯渠。徐特立先生作为[ZuoWei]周氏家塾第一批老师之一,与朱剑凡先生的交情也最为深厚。据朱仲丽回忆,新中国成立后,徐特立曾多次提到朱剑凡。有一次在北戴河,徐特立对朱仲丽夫妇说:“我认为这是个奇迹,像朱剑凡这种人,出身于贵族书香的子弟,良田上千,屋舍成街,怎么会主动地为穷人谋幸福呢?真值得研究。”

  朱剑凡很激进,把自己的很多房子和花园赠给学校使用。由这位著名的教育家开始,朱家三代人先后走上革命[GeMing]道路,多达数十人。朱剑凡的八个子女中有六个是共产党人,他的长儿媳也是共产党人,次女婿萧劲光(新中国第一任海军司令、大将)和满女婿王稼祥更是有名的共产党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朱剑凡的小女儿朱仲丽曾在上海东南医学院学习,后来辗转来到革命[GeMing]圣地延安,便从事医务工作。她给毛泽东[MaoZeDong]、朱德等许多中央首长看过病。跟王稼祥结婚后,又一直生活在政治高层圈子里。丰富的阅历,成为她退休之后的创作源泉,曾轰动一时的《江青外传》和《女皇梦》便是她以笔名“珠珊”所著。1982年,朱仲丽以67岁高龄被中国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

  若干年后,早就从外交官岗位上退下来在家安享晚年的朱剑凡长子朱伯深,每当回忆起当年与毛泽东[MaoZeDong]在武昌东湖畔无拘无束的交谈时,心情仍然激动不已。(孙 健)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在线申报 文档下载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链接中国年鉴网,载入国家史册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
中国年鉴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10630-6号 中国年鉴网提供入编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征订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助您载入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