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入刊,辉煌成就永载共和国史册! 入刊咨询热线: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联系人:刘雪、杨靖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国情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汇同中国国情手册编辑部共同主办,并由北京政研院具体承办,旨在通过平面与网络互动,帮助领导干部轻松了解我国情况,牢记国情,科学发展;同时选拔各行业、地区中的优秀典型,以便入编中国国情,树立国家典范。
中国亲稳网是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针,以帮助领导干部读懂读薄,安全面对互联网为宗旨,以亲稳舆论导向平台为基础为核心,以发掘汇报、舆情监测、维稳监测软件为龙头,以舆情发布、传播、推广、交流软件为重点,帮助各行业、地区、单位重点传播推广正面舆情,占领舆论主阵地,同时动态监测负面舆情,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以便共同营造领导亲民、基层稳定之良好格局,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海遗贝 >

古老的羌历年:“日美吉”--中国年鉴社(2)

  

  神秘的“太阳树”

  人类文明史上千差万别的节日,都源于历法[LiFa]的确立,而历法[LiFa]的出现,又源于远古人类对日月星辰运行规律的观察。2005年的羌历年,笔者第一次来到四川省汶川县龙溪乡进行田野考察。傍晚,坐在老释比余明海家的火塘旁,余明海和他的儿子余世华陪笔者聊着天。初冬的村寨,寒气逼人,火塘中半干半湿的柴火不时发出啪啪的爆破声,一阵阵浓浓的烟雾打着圈,围拥在墙上一扇窄小的窗户边。据余明海介绍,羌族[QiangZu]的释比经典中就记载了释比祖师阿爸木纳根据每个季节太阳射进房间窗户影子不一样的道理,发明了“壁洞”,用以观测天象及日月的运行规律。

  而据多年前理县余姓释比和杨姓释比介绍,“壁洞”还不是羌族[QiangZu]最早观察天象的工具。起初,羌族[QiangZu]是用一种叫“莫曦菩”(太阳树)的木杆观测太阳影子。在羌族[QiangZu]的口传历史[LiShi]中,远古羌族[QiangZu]观测天象最简单的办法是,固定一根“莫曦菩”,每天正午定时观察它的影子。最后他们发现,“莫曦菩”的影子在冬天就长一些,在夏天就短一些。“莫曦菩”的影子最长的那一天,羌语叫“米亚节”,即传统历法[LiFa]中的“冬至”。影子最短的那一天,羌语叫“碧节”,也就是传统历法[LiFa]中的“夏至”。

  羌族[QiangZu]古老的“壁洞”,与近年山西襄汾县陶寺镇附近考古发掘的观象台原理非常相近。陶寺观象台由泥土夯筑而成的圆台和土墙组成,在圆台的中心确定观测者站立的位置标识,并在土台东面夯筑半圆弧形土墙,在半圆弧形土墙的中间留出11条狭缝。观测者站在台上有标识的位置观察。当太阳升起,阳光从东南方第一条狭缝射向标识点,这一天就是冬至日,古代以这一天作为新年开始[KaiShi]。比较而言,古代陶寺人的观象台更专业一些,而羌族[QiangZu]的“壁洞”则与住宅结合得更紧密。

  另一个[YiGe]更重要的对比来自闻名于世的三星堆。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太阳树不排除与古羌族[QiangZu]的太阳树存在同样的功效,即是用以观察天象与祭祀合二为一的神物。

  历史[LiShi]记载的羌年

  在羌族[QiangZu]人的生活中,一年内最为重要的节日便是农历[NongLi]十月[ShiYue]初一的羌年,这是属于羌族[QiangZu]人的年节。

  1918年,英国传教士托马斯到达成都。这座素以“闲适”著称于世的城市,在托马斯的眼中,如一片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窄窄的马路蜿蜒曲折,路两边梧桐树投下或明或暗的影子,沿街满是古代留下的庭院或瓦房,街巷中的人们不紧不慢地做着自己的事。这时的托马斯,虽然已是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但连他自己也不知道,随后的探险与田野考察,会使自己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事实上,到上世纪20年代,虽然西方传教士与探险家已大批进入了地处中国内陆的四川,但对于世人而言,川西北高原与山地中的羌族[QiangZu]地区仍是一片未知的领地。在《1901-1920年中国基督教调查资料》(200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至1920年,成都华西教会的资料中仍将从成都进入岷江流域的必经要地都江堰的位置描述为“位于西藏群山之麓”。而正是托马斯在1918年率先深入了四川的羌族[QiangZu]地区,回国后撰写的众多与羌族[QiangZu]有关的著述,奠定了现代羌学研究的基础。1920年前,托马斯写成了《羌族[QiangZu]的历史[LiShi]习俗和宗教》一书,书中指出羌族[QiangZu]“一年之中有3个主要节日,一个[YiGe]是汉历十月[ShiYue]的第一天”;“一个[YiGe]节日在汉历的二月二到来,一个[YiGe]在汉历六月二十四开始[KaiShi]”。托马斯文章中谈及的羌族[QiangZu]“汉历十月[ShiYue]的第一天”过的节日,正是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列入的“羌年”。

  托马斯的记录是我们有据可查、在四川活动的西方人关于“羌历年”最早的文献,而国内关于“羌历年”最早的记载,则源于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顾炎武。在其早年所著的《天下郡国利病书·蜀中边防记》中,顾炎武引用《四夷风俗考》道:维州诸羌“岁时不用官历,知岁时者为端公,如辰年则画十二龙,或卧或行,因形而推之,它像亦然”。并说,以此“推算日月蚀及甲子建除,毫厘不差。大率以十月[ShiYue]为一岁”。

  关于羌年的记录,有更多的证例源于羌族[QiangZu]自身的记忆。众所周知,以口传历史[LiShi]方式为主的羌族[QiangZu]留下了大批的经典史诗,其中不少涉及对“羌年”的记述。如羌族[QiangZu]释比经典中的《安家神》记载:“十月[ShiYue]之时敬神时,刀头再加猪油饼,神要先吃再凡人。三十初一是过年,先没敬神不敢吃,神要先吃再凡人,神要先喝再凡人。”汶川雁门释比经典《木吉卓》也道:“九月三十吉祥日,羌人普谢天神恩。屈指吉期将临近,家家户户忙不迭。”羌族[QiangZu]史诗《凿》则明确记载:“十月[ShiYue]初一是羌年,村村寨寨还大愿。村村庙宇刷白泥,换上新装好过年。”

  两个不同的羌年

  现在,起码在学术界,大家已经认定长期以来羌族[QiangZu]是以农历[NongLi]十月[ShiYue]初一前后为年节的事实。但鲜为人知的是,羌族[QiangZu]历史[LiShi]上,曾出现过两个日期完全不同的羌年,一个[YiGe]是以羌历为准算定的羌年,另一个[YiGe]则是大致从清代乾隆年间开始[KaiShi]以农历[NongLi]为准规定的羌年,虽然这两个羌年都定在十月[ShiYue]初一,但其间相距竟达两个月之久。

  造成这一状况的一个[YiGe]主要原因是,历史[LiShi]上,真正的羌历其实是十月[ShiYue]历,即将一年365天分作10个月,每月36天,余下5天为节日,其历法[LiFa]是以农历[NongLi]冬至日为年始。

  关于羌族[QiangZu]十月[ShiYue]历的秘密,虽长期以来散布于羌族[QiangZu]各种口传史诗中,但因为人们一直将之与农历[NongLi]混为一谈,这个重要的问题竟一直得不到梳理与辨析。直到最近,著名的羌学学者,《羌族[QiangZu]通史》(2010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作者耿少将在其论文中,才将此史实阐释清晰。在文章中,耿少将列举了志书中相关的记述,如《茂汶羌族[QiangZu]自治县志》(1997年由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记载:“相传,羌历最早为平阳历。古羌人以羊骨卜推历时计羌年,一年分为10个月。以后,遂改为一年12个月的农历[NongLi]。”耿少将又据羌族[QiangZu]释比经典中相关的唱经加以分析,如其中有相当于汉族四季歌的史诗,从《采花》、《今年》、《许愿》到《蜜蜂颂》、《补五昔》等。这些唱词叙述一年的月份,从一月开始[KaiShi],至十月[ShiYue]结束。同时,还在分析、对比了与羌族[QiangZu]有着密切文化渊源的彝族使用十月[ShiYue]历的情况后,耿少将断言彝族十月[ShiYue]历“与地支的对应关系是以地支3周为一月,以约30周地支为一年。另有5天不属十二地支中的任何一种属相,为过年的日子。每隔两年把过年的日子多加一天,以合闰年之数。羌族[QiangZu]历法[LiFa]大致也与这种情况相似。”

  历法[LiFa]因生计模式而改变

  据史料记载,以十月[ShiYue]历记年的羌族[QiangZu]历法[LiFa]发展到明代,已经是一种十分精准的历法[LiFa],不仅推演岁时准确无误,被称为“铁板算”,而且还能非常准确地推算出日食、月食的时间,做到“推算日月蚀及甲子建除,毫厘不差”。不可思议的是,至清代,羌族[QiangZu]却将羌历改成了农历[NongLi],这种戏剧性的变化存在诸多原因。其中当时羌族[QiangZu]与成都平原密切的联系,是这种变化的主要动因之一。

  众所周知,在农耕社会,历法[LiFa]的标准与人们的生计模式息息相关。在《华阳国志·蜀志》的记载中就可以看出,岷江上游的羌族[QiangZu]与成都平原联系紧密。如该书卷3记述古羌冉駹人“冬则避寒入蜀,庸赁自食,夏则避暑返落,岁以为常”。一般而言,羌族[QiangZu]在农历[NongLi]九月中下旬便进入农闲,一年的农事活动基本结束,其男女青壮年习惯于成群结队在农历[NongLi]十月[ShiYue]初到成都平原开始[KaiShi]为期4个月左右的异地劳务性生产活动,这种季节性的人口流动至清代时已十分普遍。

  据耿少将考证,在明代及清朝乾隆之前,羌族[QiangZu]只使用十月[ShiYue]历,很早就过羌历年。在作短暂修整后,羌族[QiangZu]男女青年三五成群到成都平原打工自食,直到来年二月返回故里开始[KaiShi]春耕春播。但是,随着保县(今理县)等地在乾隆时期出现了“以年节为度,岁凡入内地为佣,(春)节前必回,男女聚饮为乐”的风俗后,羌族[QiangZu]十月[ShiYue]历法[LiFa]便开始[KaiShi]与农业生产及异地劳务兼顾的谋生手段出现了冲突:如果以羌历十月[ShiYue]初一为岁首,那么,羌人势必在秋末冬初后的4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分秋收之后以及羌历大年前后、农历[NongLi]春节前后和二月的春播前频繁往返成都平原与家乡之间。当时茂县、理县等羌族[QiangZu]地区至成都之间均为山间羊肠小道,路途艰险,交通不便。面对此种状况,羌族[QiangZu]只好对羌历做出了必要调整,将羌历十月[ShiYue]历变为十二月历。

  中华民族远古的历法[LiFa]

  今天,即使从学术的角度而言,羌十月[ShiYue]历与传统的十二月历,仿佛只是中华民族年历演化史上两个不同的体系。但让人着迷的史实却在于,在远古时期,传说中的伏羲氏从羊角图腾柱投在地上的投影中得到启示,开始[KaiShi]仰观天象,构建了最早的天文历法[LiFa]。换言之,中华民族的历法[LiFa],起源于伏羲氏时期,而在许多学者眼中,伏羲氏部落正属于古氐羌族[QiangZu]系。

  在历史[LiShi]长河中,天文的微妙变化,朝代的改换,民众生计模式的转变,外来文化的影响,都使历法[LiFa]的演变过程变得繁琐而复杂。而羌历与农历[NongLi]之间一系列有趣的历史[LiShi]变化,从一个[YiGe]侧面说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从头伊始,便是一段融合与交流的历史[LiShi],而中华民族,从头伊始,便是一个[YiGe]融合与团结的民族。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华文明的厚重与悠远,体现在多元之中,也归纳于统一之下。

  (本文参考了耿少将相关论文,特此鸣谢)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在线申报 文档下载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链接中国年鉴网,载入国家史册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
中国年鉴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10630-6号 中国年鉴网提供入编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征订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助您载入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