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海遗贝 >
揭秘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国家史册
在今天的四川汉族地区,如果你去访问一些老人,问他祖籍何在,十有八九会是同样的回答:“我家祖辈是湖广填四川迁的”。如继续问:“为什么会有湖广填四川的行动呢”往往还是同样的回答:“八大王剿四川嘛!”由此可知,大多四川人都认为境内的汉族人的祖辈都不是四川土著,而是从湖广迁入的。而迁入的原因又是张献忠剿四川。这种说法的影响很广很深。
所谓“湖广”,是指湖广行省。元初时管辖今湖北、湖南、贵州、广东、广西、海南六省和四川局部;元末时辖今湖南、贵州、广西、海南四省和湖北、四川、广东三省局部;明朝时辖今湖北、湖南两省。
唐代的巴蜀地区在全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居于前列。到了宋代,其经济文化的发展仍在全国先进行列之中,特别是南宋时期,巴蜀地区的人口占整个南宋的23.2%,近一千万人(据谭红《巴蜀移民史》的数据,1175年(宋淳熙二年)(距南宋亡104年)四川人口为264万户,751万余口)。可是其财赋收入却占整个南宋1/3,供应的军粮也占1/3,是南宋坚持抗元的主要经济基地之一,乃至有“蜀亡则宋亡”之叹。
四川历史上历经过七次大移民。第一次是在秦灭蜀、巴之后,秦移民万家入蜀,约四、五万人;第二次是从西晋末年开始,全国性的北方人口南迁,在此期间,邻近四川的陕西、甘肃移民大量从秦岭进入四川;第三次在北宋初年,又发生了全国性的北民南迁,在这个时候,陕、甘移民入川;第四次是元末明初,以湖北省为主的南方移民入蜀;第五次是清代前期十余个省的移民入川,这次以湖北、湖南(当时行政区叫“湖广省”)移民最多,移民人口达100多万,而今民间传说的“湖广填四川”,即指这次长达一百多年的大移民。第六次是抗日战争前期到全国解放,有不少人逃难或“南下干部”定居四川;第七次是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叶的三峡大移民。
明初移民
巴蜀军民坚持了长期的抗金战争,又坚持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抗蒙战争。蒙古军先后曾三入成都,而蒙古大汗蒙哥也被击伤而死于钓鱼城附近。长期的拉锯战使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极大的损失。从整个四川地区来看,以至有“蜀人受祸惨甚,死伤殆尽,千百不存一二”(虞集:《史氏程夫人墓志铭》,见《道园学古录》卷二〇)的记载。这些文字难免有某些渲染夸张的成分,但经济极度残破,人口急剧锐减则是无可怀疑的事实。因为在近50年的拉锯战中,除了战火的破坏,还有长期战事带来的农业生产的凋残而严重缺粮,“沃野千里,荡然无民,离居四方,靡有定所,耕畴不辟,堰务不修,秋不得收,春不得种”(见上引吴昌裔疏),这是当时必然存在的现实。此外,宋朝官军中也有不少军队在战乱中趁火打劫,残害百姓,或“剽掠于民财”,或“焚毁于仕族”,以至“骚动惨于敌祸,……故田里有内敌甚于外敌之谣,此害非一日矣”(吴昌裔:《论救蜀四事疏》)。这些记载都出于当时的蜀人笔下,应当是可信的。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元代巴蜀地区的人口锐减到不足南宋时期的十分之一。据记载,元初至元19年(1282年)全川只剩12万户。到洪武三年,1370年,明朝户部统计,四川民户总共八万四千余户(按一家2口算,约17万人)。常璩[东晋] “华阳国志巴志”记载:东汉“永兴二年(154),三月甲午,望上疏曰:「谨按《巴郡图经》境界南北四千...户四十六万四千七百八十。口百八十七万五千五百三十五。”平均每户两个人。可见,东汉巴郡已有46万户,而明初,整个四川才8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