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海遗贝 >
旧中国广东的两间体育学校--国家年鉴
一、近代体育输入我省
近代体育从欧美和日本输入我国,广东是最早的一个省。
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后,腐朽无能的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割让了香港,广州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帝国主义者取得了在内地传教、办学校的权利。外国传教士借布道名义接踵而来,他们办基督教青年会和办学校等等,进行文化侵略。如1872年美国那夏理来广州布道,在沙基(六二三路)容安街创设真光学堂,这是外国人在我省最先设立的第一所学校。1879年培英学校,1888年格致书院(岭南大学校前身)、1889年培正学校等相继创立,外籍教员和留学归国学生把体操、球类、田径输入我国,体育运动在广州的教会学校初步开展起来。
1898年“戊戌变法”,清政府颁发废科举、办学校的诏令,国内有识之士,认为要增强人民体质,应该有体育活动,因而积极提倡体育在学校中进行。广州官办的广雅书院、随宦学堂、省立女师和民办的南武学堂、教忠师范、坤维学堂及时敏、述善、进取等学校先后创设,学校开始设立体操课,官办和民办的体操教员,多由武备学堂出身的军官充当,所教的是日本式的兵式体操。1911年辛亥革命后,广东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公私立学校的设立如雨后春笋,而学校的体育活动如官办学校的日本式、瑞典式体操;教会学校的排球、足球、田径等逐步开展起来。可是体育师资非常缺乏,早岁由陆军军官教授的兵式体操不为师生所重视,渐受淘汰;由于教会学校经常举行运动会,青年会亦常举办各种体育竞赛,邀请官办、民办学校参加,体育活动更加活跃起来、师资更感缺乏。到二十年代后期,原来广东高师、省立女师、广州市师的图、工、音、体专科毕业生供不应求,青年会举办的体育训练班和由运动员充任的中小学教员,亦未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同时省内各县学校纷纷来省延聘体育教员。培养体育师资,成为我省当时迫切的需要。
二、私立华南体育专门学校
(一)创办经过
1928年春,陈剑生、陈本等鉴于各级学校体育师资缺乏,乃发起筹设体育学校培养中小学体育师资,得热心教育和体育名流金曾澄、黄节、丘纪祥等积极支持,大力赞助,由陈剑生、陈本出面租赁西关陈家祠(在今中山七路)为校址,定名为私立广东体育专门学校,旋即成立校董会,推举广东的军、政、学、体育界人士陈铭枢、陈济棠、金曾澄、陈策、陈本、区声白、丘纪祥、关崇志、袁节卿、黄澄秋等为校董。推选陈策为校长,区声白为付校长。是年秋开始招本科、专科学生入校。11月11日正式开学。派黄澄秋为教务主任,关崇志为总务主任,校长是挂名的,实际负责校务的是教务主任和总务主任,1935年秋因广东创办省立体育专科学校,该校便改名为华南体育专门学校。(以下简称为华南体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