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海遗贝 >
百年中国银行与上海的不解之缘--国家年鉴
中行老大楼
中行新大楼
辛亥革命一百年了,中国银行成立也已届百年了。作为唯一一家持续经营历史超过百年的中国的银行,它与上海有不解之缘。
一 中国银行发源于上海
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中国银行。1840年鸦片战争后大量外国资本涌入上海,通过开办银行经营中国对外赔款、政治贷款、发钞、垄断国际汇兑等活动,紧紧掐住了中国金融和财政的喉咙,获取了极大利益。外滩高楼林立,却没有一家是中国人的。辛亥革命爆发后,原大清银行商股联合会群情振奋,于1911年11月18日开会策划将大清银行改为中国银行,并正式上报大总统孙中山。孙中山清楚地意识到革命要成功,不但要靠武力,还要靠财力。未来的中国需要自己的银行。1912年1月24日,甫任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签发命令,批准将大清银行改名为中国银行。同日,上海“申报”全文刊登商股联合会的呈文和大总统谕。股东们开会庆贺,群呼“中国银行万岁”。几千年来除了皇帝可以万岁以外,老百姓叫万岁是要砍头的,现在世道真的变了!2月5日,一个行名与国名一致的中国商业银行在座落在汉口路3号原大清银行上海分行旧址隆重开业,盛况空前。据报道,当时出席开业盛典的各界领袖、华侨代表和股东有数百人。民国首任财政部长陈锦涛发表讲演称:“现在共和国体业已确定,本银行将来于统一纸币,办理国库两事,股东必得极大利益。且外国人欲来购股者甚多,现一律谢绝。唯愿我国民不可失此好机会。”这是一家在上海从一开业就宣示要为中国人牟利的银行,但它能够如愿“万岁”吗?
二 首次抗兑令风波
银行的生存取决于其信誉。民国初年,中国尚没有统一货币,各家银行包括外资银行也各自发行纸币,这些钞票的流通程度完全取决于银行的信誉。中国银行建行之初因时间紧迫临时将大清银行未签字发行的钞票加印中国银行字样后流通,1913年起,中国银行兑换券正式发行,并在一次意外风波之后信誉大增,成为当时的强势货币。民国成立之初由于军阀混战,经济衰微,货币急速贬值,1916年5月12日北洋政府竟下令停止钞票兑换银元,这在当时旧中国最大的工商城市引起极大恐慌。
为维护中国银行信誉,上海中行慨然率先抗拒停兑。中行副经理张嘉傲在自述中说:“我与宋经理汉章接读电令后,惊惶万分。详细计议后认为,如遵照命令执行则中国之银行从此信誉扫地,永无恢复之望。而中国之整个金融组织亦将无由脱离外商银行之桎梏。”故上海中国银行连日在申报上刊登广告,称“本行照常营业上海钞票一律收兑”。
停兑令首日,“晨八时由私寓赴行办公,行至距行址三条马路时,即见人已挤满。勉强挤到行门口,则挤兑者何止2000人,争先恐后,撞门攀窗,几乎不顾生死。乃手中所持者不过一元或五元钞票数张。”为解挤兑危机,二人先后走访浙江兴业银行叶揆初、浙江地方实业银行李馥荪、上海商业储蓄银行陈光甫以及在沪外商银行争得资金支持。中国银行坚持兑付,挤兑人日渐减少,5月19日风潮完全平息。上海中国银行的抗兑事件影响巨大,当时上海报纸舆论一片赞誉。在中国金融发展史上,中国银行为自己的信誉敢于公然抵抗北洋政府的命令,这是绝无仅有的。中国银行信誉由此得到极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