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海遗贝 >
马本斋在莘县的日子--中国年鉴
在莘县马本斋烈士陵园,甬道两旁的石碑上,有毛泽东主席当年题写的“马本斋不死”。环绕在烈士之墓周遭的花圈,证明着英雄身后并不寂寞。
马本斋是河北献县人,他领导的闻名天下的回民支队,当年也主要活动在河北地区。其母亲被日寇拘捕后七天七夜绝食殉国的壮烈故事,也是发生在转战河北期间。严格地说,马本斋在我省活动,也不过短短一年时间。但英雄的事迹,却在这片土地上处处留香。
马本斋来到鲁西北
马本斋领导的回民支队,正式成立于1939年。在随后的几年间,这支队伍驰骋于冀中平原,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被誉为“无攻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
1942年,日寇在冀中平原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扫荡,回民支队也遭受重大损失,由鼎盛时期的2000余人减员至几百人。为保存这支少数民族武装,1943年初,上级决定回民支队实行战略转移,转移到鲁西北的莘县一带。因此在山东期间,回民支队其实有休整之意。
而来到山东的马本斋和他的回民支队,也很快就扎下根来。据曾经专门整理过马本斋在鲁西北抗战事迹的蔡明庆老人介绍,回民支队到莘县时,得到了当地回汉群众的热烈欢迎,人们争相参军,部队迅速扩编,当地清真寺还将最德高望重的阿訇派去做随军阿訇。而马本斋和回民支队也很快与鲁西北人民建立了密不可分的鱼水之情:当时,鲁西北已连续3年大旱,部队的粮食定量也减了一半。但马本斋深知人民疾苦,要求部队节衣缩食,并从本来就食不果腹的粮食定量中再拿出2两救济灾民,自己吃糠咽菜。马本斋不但和战士们一样吃大锅饭,还常常把自己的饭让给房东。在一年的相处中,部队每到一地,大人、孩子、男女老少都夹道欢迎,马本斋成为鲁西北回汉人民心目中的大英雄。
“后起的天才军事家”
提起马本斋,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其坚贞不屈的英雄形象。其实在莘县期间,正是马本斋军事才能完全成熟的时期,其指挥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莘县党史办王主任介绍说,虽则回民支队在莘县有休整之意,战斗并不很多,但凡是马本斋指挥的战斗全是巧战。如当时要攻打破楼碉堡的日伪军,马本斋针对大饥荒的现状,故意在村中开灶放烟,敌人如狼似虎赶来时,恰好被我军“包了饺子”;攻克冠县的鬼子据点时,马本斋让战士顶着八仙桌,上面用多层湿棉被覆盖,前往敌碉堡安放炸药。最能体现马本斋杰出军事才能的是1943年11月的八公桥之战,此战马本斋创造性地提出了“牛刀子剜心”战术,首先突袭挖掉敌八公桥总部,趁敌人群龙无首时再依次清理外围。此战取得毙伤敌数百名,俘伪二方面军参谋长、特务团长以下官兵1600多名的大捷。战后,冀鲁豫区党委书记黄敬同志赞扬马本斋是“后起的天才军事家”。
青山此处留忠骨
1944年2月7日,马本斋因颈椎生了对口疮波及脑髓,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终于不治。马本斋虽然在莘县只待了1年,却与这片土地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自知不起后,专门要求将自己送到莘县张吾镇,并于临终前提出死后安葬在莘县。
年过八十的老人李思广还记得,马本斋去世时,空中飘起大雪,军区为马本斋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当时根据地所属的冀南军区党政军主要领导宋任穷、王任重等尽数赶来参加葬礼。当时李思广老人与其他乡亲一样,为了预防敌伪在井中投毒,在葬礼前一天晚上就开始在井边站岗。
当时,出席葬礼的军民有几万人之众,深深热爱马本斋的穆斯林兄弟以最隆重的“高抬”仪式——即几十人将棺木举过头顶——簇拥着将马本斋的遗体送入墓中。当地的清真寺,以最尊贵的待遇,献出15亩地作为马本斋的坟地。
与忠骨一同留在当地的,是人们对马本斋的永久怀念。记者在寻访中发现,马本斋在当地群众中,已被赋予了一种传奇的色彩:民间流传说,只要马本斋的部队安营扎寨,那敌人的据点即使近在2公里,也依然不敢越雷池一步。记者听到这样一个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一次莘县一支地方游击队被日伪军包围,马本斋命令自己的亲弟弟率军驰援,苦战一番没有解围,只好回头向马本斋汇报。马本斋一马鞭抽过去,亲弟弟的一只眼睛当即被抽瞎了。于是返身再战,立刻就解了围……这样的故事很多,人们也不愿去追究其真实的程度,他们只是觉得:马本斋这个名字,就应该有着超乎寻常的力量。记者 宋弢 张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