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海遗贝 >
罗炳辉在天长--国家史册
安徽天长县在半个多世纪前,曾一度改名为“炳辉县”,以纪念曾在此战斗过的新四军将领罗炳辉。罗将军曾在天长与这里的人民共同奋斗了6年,他是天长人民非常崇敬的一位将军。至今这里还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故事。
挺进路东1939年4月2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建立皖东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原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副司令员的罗炳辉,随叶挺军长来到江北。当年7月,新四军第五支队成立(辖八、十、十五三个团),罗炳辉被任命为五支队司令员。为坚持贯彻中央关于东进皖东的指示,罗炳辉率五支队越过敌封锁线,挺进路东。经过两个月的连续奋战和艰苦细致的发动群众工作,开辟了以半塔为中心的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部队首次涉足于天长县汊涧、张铺、杨村、铜城一带,初步打开了津浦路东的抗敌局面。1940年1月,罗炳辉指挥的五支队与苏皖支队协同作战,粉碎了日寇两千余人对天长、六合地区的“扫荡”,歼敌百余人,并攻克伪据点秦栏镇。新四军的胜利,使广大百姓群情激奋,进一步巩固扩大了抗日游击地。
铜城设宴1940年4月5日,罗炳辉在增援半塔保卫战以后,抵达天长县大通镇,将支队司令部设在大通后,罗炳辉率部分军队及民运工作队继续向东挺进,4月8月拂晓,进抵国民党天长县政府所在地铜城镇。天长县长李炳琦闻风丧胆,此时早已逃匿。但由于国民党的欺骗宣传,地方一些士绅、商人对新四军存有戒心,担心被“平分财产”。昔日车水马龙的铜城镇,忽然变得冷冷清清,街上没有几家店铺开门营业了。为解除群众的疑虑,罗炳辉率部队进城后,一面吩咐民运工作队的同志上街宣传,解释我党的方针政策;一面找来这里的商会会长,拟定各大商户及当地有名望的士绅名单,书就朱红请柬,派通讯员逐一送至各户,邀请他们前来参加罗司令员的宴会。
正午时分,罗炳辉一身普通战士的粗布灰军装,脚穿草鞋,专候在铜城普济寺桥畔的原“玉流居”茶酒社门前,与来者一一握手。罗炳辉把客人们让进“玉流居”,席间,他谈笑风生,举杯向大家敬酒。宾主交欢,宴席沉浸在一片和谐诚挚的气氛之中。席罢,大家都随罗炳辉来到刘氏宗祠,罗则侃侃谈起我党我军的宗旨和统一战线政策。罗炳辉针对士绅、商人们的疑虑,开门见山地说:“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浴血奋战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坚持敌后抗战,是为了帮助人民,保卫家乡,实行民主政策,诸位都是通史达理,耳目聪灵的人士,我军所作所为,有目共睹,请诸位不要听信顽固派的谣言。抗日救国,匹夫有责,在这民族危亡之际,我党我军的一贯政策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一致抗日。我们就要建立‘三三’制民主政权,组织各种群众团体,欢迎诸位参加我们的工作!”罗炳辉的一番话,直说得大家频频点头,疑虑也就此全都消释了。
不久,天长抗日民主政府在铜城成立,不少士绅、商人参加了我方工作,对铜城及全县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张铺练兵1941年2月28日,中央军委任命罗炳辉为新四军二师副师长(师长张云逸兼),当时师部驻在靠近天长边界的盱眙县黄花塘、泥沛湾一带。罗炳辉对天长一带的安全非常重视,一面加强二师的建设,一面积极发展地方武装。1941年两次扩充部队,天长输送到正规军的青年就达795名,地方脱产武装亦发展到900多人。这些入伍的新兵,大都没有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有人连子弹都不会装。罗炳辉因此发起了一个大规模的整训练兵运动。他亲自组织领导,从跳远、越障碍、过独木桥、翻单杠、武装竞走这些基本训练做起,继而练习劈大刀、练梭标、端枪练臂力等。他还根据平生丰富的战斗经验,总结出许多练兵格言,如“有三发子弹,也要拿出一发来打靶”,“整训为胜利”,“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军队要“稳如泰山,动如脱兔”,“枪支马匹是生命,此外一身轻”,“战争是生命的赌博,不懂战争科学和技术,是人民的罪人”等等。为了更好地指导部队和民兵开展全面军事训练,罗炳辉亲自写就了《指挥员熟用手册》、《民兵战术》、《关于三角式构筑和守备之要领》等贯彻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著作。他还经常到基层检查,参加军事操练。罗炳辉治军之严在全军是有名的,他要求部队所有干部都要参加到战士们中间进行操练,他常说:“细磨出快刀,苦练出精兵,要提高军事素质,就得靠平时的苦练!”
鱼水情深罗炳辉常说:“路东是我们的天下,天时地利人和,三样都占着。”他和人民之间有着亲密无间的感情。他时时保持着一名普通战士的本色,从朴素的穿着到日常生活,就是每月一元钱的津贴,他也同战士一样。如果说他有什么特殊,那就是他在驻地自己开了一块菜地。他对西红柿的栽培真还有点研究,种出来的西红柿结实早,且个儿大、味美,产量高。他将自己种出来的西红柿送到大厨房,供部队同志享用。抗大八分校在龙岗时,罗炳辉兼任八分校副校长,有一年秋天,龙岗群众正在种萝卜,这里的习惯是撒播。罗炳辉见到以后,便向群众介绍点萝卜的好处,并下田示范,向大家传授要领。罗将军教种的萝卜收获时,果然发现他点的萝卜不但个头大,而且质嫩,味美。至今,龙岗还流传着“罗师长点萝卜”的故事。
1942年,天长一带旱情严重,大通曾出现严重的缺粮缺种的现象。罗炳辉见此,自动提出降低自己的粮食标准,以捐献出粮款救济灾民。方毅同志劝他:“不要降了,部队有那么多人嘛,何况你的身体又不好。”罗恳切地说:“不行,我是司令员,应该带头。”为帮助根据地人民度过灾荒,二师的大生产运动在罗炳辉的率领下,开展得轰轰烈烈。1942年全年生产收入在2000万元(旧币),粮食13000万石。年底,二师拿出当年收获量的20%捐献给了灾民。
罗炳辉患有高血压、胃炎、慢性痢疾、慢性疟疾,身体状况很不好。1945年曾一度因此病危,但他即使在这种时刻,也时时想着人民的疾苦。这年7月20日,他在日记中写道:“久雨连绵不停,农民受水旱蝗灾,农民食粮将受影响,热雨不知几时止。”在平时,作为一个带兵的人,他却总要抽出时间来到老百姓中间去询问疾苦。他认真地把自己了解到的情况,转达给地方党委,帮助老百姓解决问题和困难。
罗炳辉和天长人民的这份特殊的感情,使他在天长人民心中有着非常崇高的位置。无论他到哪个村庄,只要有人喊一声:“罗司令来了!”全村的人都会涌出来欢迎他。尽管他不是天长人,但天长人民视他为亲生的儿子。
1945年10月,罗炳辉奉调北上山东,先后任新四军第二纵队司令员、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山东军区副司令员,辅佐陈毅军长转战鲁南。在此期间,由于他久病不愈,身体虚弱,曾多次晕倒。同志们都很关心他,毛泽东同志也曾于1946年5月20日写信给他:“留得青山是很要紧的。”要他好好养病。罗炳辉自知自己来日无多,他怀着“为党为人民捐躯”的崇高理想,带病继续坚持指挥对敌作战。6月10日他率部队取得枣庄一战胜利后,又往返于临沂、峄县,接受新的战斗任务。过度劳累和病痛,终令他鞠躬尽瘁,罗炳辉将军不幸于6月21日病逝于山东峄县兰陵镇,享年仅49岁。
1946年6月29日,罗将军逝世一周后,苏皖边区政府发布政令:“特令将淮南路东之天长县,改名为炳辉县。”不久,我军即作战略北撤。1948年12月15日,我大军南下,收复天长城,天长地区获得全部解放。18日,炳辉县政府再次发出通知:“本府奉令纪念八年抗战罗故副军长之英名永垂不朽,特决定将原天长县改为炳辉县……”
“炳辉县”名一直用到196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地名、工厂、学校等不得以人名命名的通知后,才恢复了原来的天长县名。天长人民永远纪念罗炳辉将军,他的故事也一直在这里流传着。(晋心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