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海遗贝 >
李四光姓名由来 误将年龄“十四”填在姓名栏--中国年鉴网
李四光夫妇在北京的结婚照。侯晓晨 摄
2009年10月26日,是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诞辰120周年纪念日。李四光的科学成就,大家早已熟知;可是,李四光与北京几十年的缘分,却是鲜为人知。今天,请您和我们一起出发,回溯历史的记忆,追寻李四光先生在北京的足迹……
教育街上的清学部:李四光对北京的最初记忆
秋日的北京,天高云淡,金风送爽。乘坐新开通的地铁4号线,我在西单站下车,从西南口出站。地面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一派繁华的商业区景象。
我向南走了两分钟,右手边出现一个路牌:“教育街”。拐进这条胡同,闹市的喧嚣,霎时消失得无影无踪。三三两两的行人,在人行道上匆匆走过。
教育街最东头,路北是座古色古香的建筑,青砖灰瓦,朱漆大门,门口蹲着两只石狮子。黄颜色的门牌上写着“教育街1号”。旁边,还有一个不显眼的灰色牌子:“清学部”。
根据我查到的资料,这里最早是清朝敬谨亲王尼堪的府邸。爱新觉罗·尼堪(?-1652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长子褚英的第三子。早年屡立军功,顺治六年(1649年)封为敬谨亲王。顺治九年(1652年),抗清将领李定国率军进攻衡州,清军惨败,主帅尼堪战死。敬谨亲王府南边的小胡同,在明清时期称为“ 铁匠营”,俗称“穿堂门”,很不起眼。到了清末,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朝廷废除科举制度,成立学部,就在原来的敬谨亲王府办公。民国成立后,改学部为教育部,教育部南边的胡同也就改称“教育部街”。1965年整顿地名时改为“教育街”,这一名称沿用至今。
宣统三年(1911年)的秋天,一位瘦高的青年,踏着矫健的步子走进了这条胡同。和他同行的都是年轻人,一个个儒雅俊秀,意气风发。他们都是从各国留学归来的学子,此番进京,是要来学部报到,然后参加清廷组织的辛亥第六次游学毕业生廷试。
1911年10月4日,清政府公布了考试的黄榜。学子们看了榜,纷纷走到那位瘦高的青年身边,祝贺他金榜题名。他向大家道谢,神态非常平静,只是微微抬起头,望着远方,像是在期待着什么。那张黄榜在“工科进士”后面,赫然写着一个名字——李四光。
李四光早年留学日本,是同盟会第一批会员,为应付清廷才进京考试
光绪十五年十月初三(1889年10月26日),湖北省黄冈县回龙山镇下张家湾(今属黄冈市团风县)的私塾先生李卓侯喜得贵子。因为儿子排行老二,李卓侯给他起了个名字:李仲揆。
生命最初的13年,李仲揆都生活在农村。5岁时,他进私塾读书,学习非常用功。每天午后放学回家,就和长兄一起帮助家里劳动,扫地、提水、推磨、捣米、打柴……晚上,又和哥哥一起在油灯下背书、习字。
1902年,在洋务派首领、湖广总督张之洞领导下,湖北开始大量兴建新式的中小学堂,除了教学生传统的经书,还传授科学技术知识。这一消息很快传到了黄冈,仲揆跃跃欲试。
1902年,李仲揆来到武昌,在湖北省学务处填写报名表。可能是太紧张了,他误将年龄“十四”填在了姓名栏里。发现写错后,他因为家里穷,舍不得花钱再买一张表格,正在犯难,抬头看见前面大厅正中挂的横匾上有“光被四表”这四个字。仲揆眼前一亮,将姓名栏里“十”添了几笔写成“李”,而在“四”后边加了个“光”字。从此他改名为李四光。
李四光进入武昌西路第二高等小学堂学习,因为成绩优异,在1904年7月被选派官费到日本留学。1905年7月,他加入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反对清政府的腐朽统治。1907年7月,他毕业于弘文书院,考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主修舶用机关(船用机械)。
1910年夏,他顺利结束了在日本的六年留学生活,回到了灾难深重的祖国。他在湖北中等工业学堂任教,同时积极参加反清活动。但是,按照清政府的规定,官费留学生毕业回国后必须进京参加考试。1911年,湖北学务处命令本省的留学毕业生于农历七月十日(公历9月2日)以前去北京学部报到。为了应付官府,也为了更好地了解清廷统治中心的虚实,李四光毅然决定去北京应试。于是,就有了前文所写的他到学部报到的一幕。
考试发榜后不到一个星期,1911年10月10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消息传到北京,李四光兴奋不已,马上南下武昌,投奔革命队伍。湖北军政府任命他为理财部参议。
李四光的第一次北京之行,真是来去匆匆。也许,先生没有想到,几年之后,他还会回到京华,并且和这座城市结下更深的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