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入刊,辉煌成就永载共和国史册! 入刊咨询热线: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联系人:刘雪、杨靖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国情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汇同中国国情手册编辑部共同主办,并由北京政研院具体承办,旨在通过平面与网络互动,帮助领导干部轻松了解我国情况,牢记国情,科学发展;同时选拔各行业、地区中的优秀典型,以便入编中国国情,树立国家典范。
中国亲稳网是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针,以帮助领导干部读懂读薄,安全面对互联网为宗旨,以亲稳舆论导向平台为基础为核心,以发掘汇报、舆情监测、维稳监测软件为龙头,以舆情发布、传播、推广、交流软件为重点,帮助各行业、地区、单位重点传播推广正面舆情,占领舆论主阵地,同时动态监测负面舆情,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以便共同营造领导亲民、基层稳定之良好格局,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海遗贝 >

中国最早的铁路:一个时代的缩影--中国年鉴

  

中国最早的铁路:一个时代的缩影--中国年鉴

  唐胥铁路资料图片

中国最早的铁路:一个时代的缩影--中国年鉴

  晚清重臣李鸿章

  春运期间,火车票“一票难求”的景象,再次说明了铁路在现代运输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世界上第一条铁路,1825年在当时最发达的大英帝国开始投入营运。铁路出现不久,关于铁路方面的知识和信息,便随着西方商人、传教士在19世纪30年代末传入中国

  然而,铁路真正在中国的土地上修建,却经历了十分复杂的过程,乃至颇为激烈的政斗。而其中的种种事端,更活画出了清王朝统治者的顽固愚昧,和西方殖民主义者的蛮横无理,可以说是传统中国社会面对西方近代文明冲击的一个典型缩影。

  修铁路遭舆论鼓噪与反制

  铁路消息很快传到中国

  1825年,英国在大林屯至斯托克屯间修建了世界第一条铁路,长21公里。铁路的出现,打破了传统马车、人力车和帆船的局限,为实现大宗货物和人员运输打开了新纪元。铁路这种全新的运输方式很快在西方世界得到了迅速发展。这个消息也通过种种渠道传播到了中国。

  中国人认识铁路,大约是从19世纪30年代末开始的。息力在《英国论略》中介绍道:英国“又造(车力)辘路,用火车往来,一时可行百有八十里”。郭实腊在《贸易通志》中比较详细地记载了西方的铁路情况,并提出铁路“亦中国所当法”。洪仁玕更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修筑铁路的计划:“先于11省通11条大路以为全国之脉络”。

  清朝官员大多害怕铁路

  1840年,英帝国主义者用枪炮轰开中国紧闭的国门后,为了开辟中国市场,便一直谋划在华修建铁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势力开始渗入到中国内地。中国土地广袤,交通闭塞,为了便于向中国内地扩展,从19世纪60年代起,西方列强开始向清政府提出筑路要求。

  1862年,英国驻广州领事馆向广东当局提出修筑广东至江西的铁路;1863年,怡和等27家洋行要求修建苏沪铁路;1865年,英国铁路专家斯蒂芬生向清政府鼓吹其发展中国铁路的计划,设想以汉口、上海、广州为三个基点,铺设四条干线。然而,这些计划都被清政府拒绝。

  当时清朝的官员,大多数人都反对铁路,认为修筑铁路弊端有三:一为“资敌”——对洋人入侵国土长驱直入有利;二为“病民”——占用大量农田、拆迁民宅坟墓,破坏风水;三为“失业”——铁路修成后,沿线舟车挑夫、行栈铺房无以为生,必将聚为流寇。

  清廷内部也有一些开明派人物如李鸿章等,一方面主张对洋人筑路申请“合力坚拒”,一方面也提出了“用洋法、雇洋人、自我兴办”铁路的想法。然而在守旧派的强大压力下,这些人不敢理直气壮地坚持自己的主张,一遇反对之声就踌躇不前,这就使当时的中国失去了主权操之于我、自主兴办铁路的大好时机。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在线申报 文档下载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链接中国年鉴网,载入国家史册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
中国年鉴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10630-6号 中国年鉴网提供入编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征订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助您载入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