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海遗贝 >
揭开上海海关钟楼的神秘面纱(图)--国家年鉴
1893年建成的教堂式并装有大钟的江海北关署
上海海关大楼四楼是解放前夕上海人民保安队总指挥部旧址。
1928年的元旦凌晨,上海天空荡漾宏亮钟声,“若在静夜,几可闻于全埠”,这是上海第一次敲响海关钟声。2011年12月31日深夜12时前夕,3d灯光秀映现于上海海关大楼和浦发银行大楼,全国、全世界的观众都可在电视屏幕中,看到变幻莫测的现代灯光和盛大焰火交相辉映的五彩缤纷的夜空。随着海关大钟敲打出的12声巨响,人们欢乐愉快地迈入了新的一年。大地回春之际,让我们伴着熟悉的钟声一起来揭开海关钟楼的神秘面纱。
壹
海关大楼建造在外滩的真实原因
古代市舶司为海关的前身。1113年在华亭县(今上海松江区)设置市舶务,截至2013年,上海海关已饱经900年的沧桑岁月。1685年,清政府在松江府华亭县漴阙(今上海奉贤区)设置了江海关,成为中国首批正式以海关命名的机构之一。在上海海关900年历史进程中,建造了许多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风格的关署。
海关大楼为什么建造在外滩?1845年,英国驻上海第一位领事巴富尔向清政府海关道宫慕久提出:由于已开辟租界,外国商业区分布在外滩一带,外国商人到海关来缴纳税款、办理手续需要走好几里路,很不方便,要求把办理进出口税务的海关关署搬到英租界的中心区——外滩。海关道台经巴富尔请求和催促,1846年海关道宫慕久在北门外头坝南面浦设立新关(头坝地跨吴淞江,当时洋人称为苏州河,国人附和之。那时白渡桥尚未建造,左边无建筑,故称北门外头坝南面浦,面临黄浦江。)江海北关,专门办理外国商船载运进出口货物的征税事务。但事后巴富尔在1847年写的一篇报告书中,却暴露了英国领事的真实动机:“坚持搬关署的真实用心,是为了能够对海关实施监督,以遏制那些旨定有害于我们一般利益的行为。”1846年新建江海北关关署在上海县城(原南市区)以北,故称北关,而在上海县城外马路和环城马路之间原来老关署则称为江海大关,主要办理国内沿海航线船舶所载货物的征税事务。江海北关关署为中式房屋三大进,每一进五楼五底,两边廊屋盛多,还有头门、辕门、建竖旗杆。
1857年海关路外滩建古庙式关署。1853年,江海关关署在小刀会起义军战乱中被毁,此后,关署几经迁移,总是租用别人的房屋。1854年在英国人阿礼国策划下上海道台(上海城市最高行政长官)吴健彰经过两江总督批准,与英、美、法三国领事组成江海关关税管理委员会,洋人参与江海关行政管理。1857年,上海道台吴健彰用工料银6800两,在海关路外滩(1857年时仍称海关路外滩)这块地皮上,修建了一座古庙式关署,大门口有横匾,题“江海北关”。汉口路在1843年开埠前,是通往黄浦江边的四条无名土路之一。开埠后,筑成外滩至河南中路段,因靠江海北关,1846~1865年间,故该路名称为海关路;1865年起,以湖北地名改名汉口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