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海遗贝 >
朝战初期,苏联为何不急于让中国出兵?--中国年鉴
苏联大使在电报中要求莫斯科尽快提出对中国出兵问题的看法,以便日后答复金日成。斯大林对此一直没有回答。看起来,不到危急时刻,莫斯科并不想让中国军队介入战争。经过几次试探后,金日成也明白了斯大林的这种考虑。
朝战中被俘的美国士兵(资料图)
本文摘自《决策与较量》,王家声等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
文史频道转载本文只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不代表认同其观点和立场
美国空军的轰炸使得平壤陷入紧急状态。
7月7日金日成约见苏联驻朝大使什特科夫,再次请求苏联军事顾问尽快进驻汉城,并参与各军团的军事指挥,否则人民军将面临“失败”和“崩溃”。金日成还说,他接到大量电话,讲的都是美军空袭所造成的严重破坏,包括铁路枢纽和多座桥梁被摧毁。据什特科夫观察,金日成自战争爆发以来,第一次显得“心绪烦乱,且带有些许沮丧”。斯大林再次把注意力转向了中国,他在7月8日的电报中指示罗申,请毛泽东尽快派出代表与朝鲜联系。
实际上,鸭绿江这边的中国此时正在进行积极的准备。在中国部队大规模向东北集结的同时,中国领导人也在加紧入朝作战的筹划。7月12(或13)日,周恩来告诉金日成,中国不会容忍美国对朝鲜的干涉,中国政府准备在这场战争中尽可能地向朝鲜提供所需要的一切帮助;同时,希望向中国提供各种比例的“朝鲜地图500张,并通报朝鲜前线战况”,还要求“尽快送来朝鲜人民军军服的样品”。金日成及时地向苏联大使报告了这个情况,并提出,“既然美国等国家已站在李承晚一边参加了战争,那么,民主国家如捷克斯洛伐克、中国等也就可以用自己的军队来帮助朝鲜”。但什特科夫有意回避了这个问题。
7月19日金日成又向苏联使馆报告了他在北京的代表与毛泽东会谈的情况:毛泽东认为美国将长期参战,并会在朝鲜投入更多的兵力。毛泽东建议金日成“命令部队停止向敌人进攻,以便保存自己的主力”,还“答应给朝鲜30000支步枪,2000挺手提机枪,200挺重机枪,300门81毫米迫击炮和1000匹骡子。所有这些物资将于7月25日起运”。金日成还通报:为了解朝鲜战局情况,毛泽东本想派周恩来前往朝鲜,但由于乘飞机很困难,只好请金日成派军事代表去中国。毛还说,如果朝鲜需要援助,中国“可以派自己的军队去朝鲜。中国方面已为此准备了4个军,共32万人”,并希望金日成于8月10日以前通报自己的意见。当金日成询问莫斯科对这个问题的意见时,什特科夫答复“一无所知”。金日成又说,他原以为毛泽东可能已同斯大林协商过此事,没想到这只是毛泽东自己的想法。什特科夫再次表示对此毫不知情。
7月18日莫斯科收到苏联使馆关于朝鲜局势的长篇综合报告,中心意思是朝鲜领导人和居民已摆脱了最初的恐慌情绪,并恢复了胜利的信心。报告说,在刚遭到美国空军的袭击时,朝鲜人担心没有苏联和中国的武装援助,就无法战胜美国武装干涉者。不过,随着人民军向南推进,特别是7月5日和11日与美国部队交战并给对方以重创、俘虏大批美国士兵后,“人民的战斗精神又重新振作起来”。显然,鉴于对战局发展的乐观估计,斯大林决定暂不需要中国出兵。另一方面,毛泽东表现出来的出兵朝鲜的急切心情,很可能也引起了斯大林的疑虑中国出兵会扩大在朝鲜的地位和影响,而从长远的观点看,这对苏联是不利的。
或许是因为中国出兵的建议迟迟没有得到朝鲜的答复,毛泽东决定通过另一条渠道向莫斯科提出这一设想。8月19日和28日,毛泽东两次与在北京协助编辑《毛泽东选集》的苏联哲学家尤金院士谈到朝鲜战事。毛泽东讲到了事情发展的两种可能性:如果美国人在朝鲜只使用目前的兵力,那么他们不久就可能被赶出半岛再也不会回来。但是,如果美国决心要在朝鲜取得胜利,那么他们就需要有30~40个师的兵力。在这种情况下,仅靠北朝鲜人就无法对付了,他们需要中国的直接援助。如果进行这种援助,就可以消灭美国这30~40个师。这个方案如能实现,将会推迟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对苏联和中国都有利。
毛泽东这番话当然是说给莫斯科听的。然而,斯大林却不为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