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海遗贝 >
老北京用筷子讲究多:忌长短不齐忌直接指人--中国年鉴
筷子[KuaiZi](古人称为箸)是中国人传统就餐工具,商代已出现,比匙(古人称为匕)略晚,合称为“匕箸”。
筷子[KuaiZi]的出现,应与初民只会烤制食物[ShiWu]相关。原始烤法分三种:一是[YiShi]直烤法,将食物[ShiWu]叉起来,直接明火烤制,刀叉应由此化来,商代中国人也用刀叉;一是[YiShi]石燔法,火上架石,石上放肉,餐具以刀为主;一是[YiShi]炮烧法,将食物[ShiWu]用泥裹住,放入火中烤熟,然后用拨火棍拨出,这应是筷子[KuaiZi]的前身。
一是[YiShi]春秋时人们尚未掌握干饭的做法,主食基本是粥,甲骨文中就没有“饭”这个字,却有“粥”,在粥中加入蔬菜和肉,由此形成羹。羹在古人饮食中非常重要,马王堆出土的食谱中,羹达20多种。在汉代以前,匙没有勺,基本呈刀形,主要用来切割肉类,遇到羹便无用武之地。当时也可以用手拿食物[ShiWu]吃,但羹太烫,不便操作,只能用筷子[KuaiZi]夹取,这使筷子[KuaiZi]的通用性压倒了匙。
二是炒菜的普及,让匙的作用进一步下降,炒菜前肉类已经被切碎,不需要再用匙,所以匙后来不再有刃,反而增加了勺体,成为喝汤的专用工具了。炒法春秋已出现,但汉代反而没有炒这个字了,魏晋时它又冒了出来,炒菜是后来中餐最主要的处理食物[ShiWu]方式,这让筷子[KuaiZi]成了不可或缺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