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入刊,辉煌成就永载共和国史册! 入刊咨询热线: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联系人:刘雪、杨靖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国情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汇同中国国情手册编辑部共同主办,并由北京政研院具体承办,旨在通过平面与网络互动,帮助领导干部轻松了解我国情况,牢记国情,科学发展;同时选拔各行业、地区中的优秀典型,以便入编中国国情,树立国家典范。
中国亲稳网是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针,以帮助领导干部读懂读薄,安全面对互联网为宗旨,以亲稳舆论导向平台为基础为核心,以发掘汇报、舆情监测、维稳监测软件为龙头,以舆情发布、传播、推广、交流软件为重点,帮助各行业、地区、单位重点传播推广正面舆情,占领舆论主阵地,同时动态监测负面舆情,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以便共同营造领导亲民、基层稳定之良好格局,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网站首页 > 行业成就 >

非遗保护:文化建设重要内容--中国年鉴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FeiWuZhiWenHua]遗产[YiChan]法》呼之欲出,我国至今已有28个项目和6个项目分别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FeiWuZhiWenHua]遗产[YiChan]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FeiWuZhiWenHua]遗产[YiChan]名录”。今天,我国非物质文化[FeiWuZhiWenHua]遗产[YiChan]保护事业正在蓬勃发展,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制定颁布法律条例

  2004年,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FeiWuZhiWenHua]遗产[YiChan]公约》。2005年,我国全面启动非物质文化[FeiWuZhiWenHua]遗产[YiChan]保护工作。同年,国务院还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YiChan]保护的通知》,设立了“文化遗产[YiChan]日”,对非物质文化[FeiWuZhiWenHua]遗产[YiChan]保护工作也提出了明确要求。

  随着全球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生的急剧变迁,非物质文化[FeiWuZhiWenHua]遗产[YiChan]依存的社会环境日益变化,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FeiWuZhiWenHua]遗产[YiChan]濒临消亡和流失,非物质文化[FeiWuZhiWenHua]遗产[YiChan]保护面临着严峻挑战和紧迫任务,推动非物质文化[FeiWuZhiWenHua]遗产[YiChan]保护立法进程已成为重要任务。经广泛调研、多次修改完善和广泛征求意见,去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非物质文化[FeiWuZhiWenHua]遗产[YiChan]法草案并正式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据悉,《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FeiWuZhiWenHua]遗产[YiChan]法》近期即将公布实施。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利用“文化遗产[YiChan]日”和民族传统节日,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FeiWuZhiWenHua]遗产[YiChan]宣传展示活动,精心策划组织众多展览、展演、论坛、讲座等,扩大了非物质文化[FeiWuZhiWenHua]遗产[YiChan]保护工作的社会影响,非物质文化[FeiWuZhiWenHua]遗产[YiChan]保护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参与的大事和全民的共识,全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FeiWuZhiWenHua]遗产[YiChan]的意识有了很大提高。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FeiWuZhiWenHua]遗产[YiChan]法》的同时,文化部还制定颁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FeiWuZhiWenHua]遗产[YiChan]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FeiWuZhiWenHua]遗产[YiChan]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为有效保护国家级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提供了有力保障。云南、贵州、广西、福建、江苏、浙江、宁夏、新疆等省区也陆续出台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或非物质文化[FeiWuZhiWenHua]遗产[YiChan]保护条例。

  开展大规模非遗普查

  自2005年开始、2009年底基本结束的我国第一次大规模非物质文化[FeiWuZhiWenHua]遗产[YiChan]全面普查工作,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FeiWuZhiWenHua]遗产[YiChan]保护的基础性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参与首次非物质文化[FeiWuZhiWenHua]遗产[YiChan]全面普查的达50万人次,走访民间艺人115万人次,投入经费8亿元,收集珍贵实物和资料29万件,普查文字记录量达20亿字,录音记录23万小时,拍摄图片477万张,汇编普查资料14万册,非物质文化[FeiWuZhiWenHua]遗产[YiChan]资源总量近87万项。

  2006年6月和2008年6月,国务院分别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FeiWuZhiWenHua]遗产[YiChan]名录518项和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FeiWuZhiWenHua]遗产[YiChan]名录510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立省级非物质文化[FeiWuZhiWenHua]遗产[YiChan]名录7109项;全国97%的地市、88%的县建立了本级非物质文化[FeiWuZhiWenHua]遗产[YiChan]名录,地市级名录项目18186项,县级名录项目53776项。这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FeiWuZhiWenHua]遗产[YiChan]保护的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已初步建立。

  多种形式进行传承保护

  2005年以来,文化部开展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FeiWuZhiWenHua]遗产[YiChan]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与命名工作,并相继于2007年6月、2008年2月和2009年6月分别公布了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FeiWuZhiWenHua]遗产[YiChan]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26名、551名、711名,举行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FeiWuZhiWenHua]遗产[YiChan]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颁证仪式,中央财政从2008年起专门资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FeiWuZhiWenHua]遗产[YiChan]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8000元。各地也陆续开展了省级非物质文化[FeiWuZhiWenHua]遗产[YiChan]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与命名工作,并对国家级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给予一定补助或津贴。全国命名的省级非物质文化[FeiWuZhiWenHua]遗产[YiChan]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至今已有6000多名。

  随着非物质文化[FeiWuZhiWenHua]遗产[YiChan]保护工作的深化,2007年开始,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确定国家级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对非物质文化[FeiWuZhiWenHua]遗产[YiChan]内容丰富、较为集中的区域,实施整体性保护的要求,逐步展开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对非物质文化[FeiWuZhiWenHua]遗产[YiChan]实行活态性、整体性保护。至今,全国已先后建立了闽南文化、徽州文化、热贡文化、羌族文化等11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近年来,文化部还通过举办苏州论坛、现代化进程中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论坛、中国非物质文化[FeiWuZhiWenHua]遗产[YiChan]博览会非物质文化[FeiWuZhiWenHua]遗产[YiChan]生产性保护论坛等,对非物质文化[FeiWuZhiWenHua]遗产[YiChan]生产性保护的内涵、意义和推进措施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并举办展览、展示活动,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FeiWuZhiWenHua]遗产[YiChan]的生产性保护。许多地方还建立了收藏、展示、研究、传习非物质文化[FeiWuZhiWenHua]遗产[YiChan]的非物质文化[FeiWuZhiWenHua]遗产[YiChan]博物馆、传习所等。目前,全国各地共建立非物质文化[FeiWuZhiWenHua]遗产[YiChan]博物馆424个、展厅96个、民俗博物馆179个、传习所1216个。

  据悉,今年文化部将启动“十二五”时期非物质文化[FeiWuZhiWenHua]遗产[YiChan]专项重点调查工作,启动名录项目保护工程,加强对昆曲、古琴、格萨尔、玛纳斯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FeiWuZhiWenHua]遗产[YiChan]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FeiWuZhiWenHua]遗产[YiChan]名录重点项目的保护。同时,文化部将帮助和指导人口较少民族编制非物质文化[FeiWuZhiWenHua]遗产[YiChan]保护专项规划、开展第四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申报评审工作、启动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推进“十二五”期间设立20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工作、加强非物质文化[FeiWuZhiWenHua]遗产[YiChan]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非物质文化[FeiWuZhiWenHua]遗产[YiChan]生产性保护和在《非物质文化[FeiWuZhiWenHua]遗产[YiChan]法》出台后做好该法的宣传工作等。(本报记者 谌 强)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在线申报 文档下载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链接中国年鉴网,载入国家史册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
中国年鉴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10630-6号 中国年鉴网提供入编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征订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助您载入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