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峥嵘岁月 > 党史人物 >
秘书何方回忆:张闻天从出使苏联到庐山会议之后(图)--中国年鉴网
何方[HeFang],陕西临潼人,1938年入延安五期抗大,1939年入党,1945年抗战胜利后,随“东北干部队”进入东北,先后在承德、哈尔滨、双城、东丰、辽阳等地工作[GongZuo]。1949年被任命为辽东省青委副书记,时任辽东省委书记的张闻天发现何方[HeFang]的“文笔不错”,将其调至身边。从此,何方[HeFang]开始跟随张闻天工作[GongZuo]、学习,直到1959年庐山会议后,两个人的人生都发生了逆转。已是耄耋之年的何方[HeFang]回忆起这段往事,仍然感慨万千。
从准备去联合国到"转战"苏联大使馆[ShiGuan]
1949年12月6日,新中国刚刚建立,百废待兴,毛泽东应邀第一次访问苏联,双方经过会谈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斯大林为了支持新中国取代国民党在联合国的席位,建议中国尽快成立一个代表团。毛泽东当即接受意见,并告国内准备,亲自指定张闻天为代表团团长。并未接到直接通知的张闻天是从广播和报纸上知道的这一消息,于是立即收拾行装,偕夫人并带领何方[HeFang]等几个人一同赴京上任。不久,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不仅设置障碍阻挠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而且还操纵多数通过反华决议。去联合国一事被迫搁置,代表团只得解散。1951年2月,中央改派张闻天接替因病不能返任的首任驻苏联大使王稼祥,张闻天一行人遂于同年4月“转战”苏联大使馆[ShiGuan]。
何方[HeFang]说,张闻天自己的一套工作[GongZuo]方法,那就是每到一个新的工作[GongZuo]单位,总是要先了解情况,然后根据掌握的情况总结以往的工作[GongZuo],找出成绩及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制定日后的工作[GongZuo]方针和措施,再经集体反复讨论,修改完善后加以贯彻落实。刚到苏联大使馆[ShiGuan],张闻天便根据这套工作[GongZuo]方法迅速地展开了工作[GongZuo]。那时,新中国尚未有一支外交队伍,派驻使馆[ShiGuan]的许多工作[GongZuo]人员多是从战场上走出来的知识分子,如今到了陌生的国度,不免有些迷茫,当时国家外交工作[GongZuo]的中心是抓什么,日常工作[GongZuo]该如何安排等问题尚未明晰,因此使馆[ShiGuan]人员大多不清楚做工作[GongZuo]的方向。担任大使的张闻天迅速了解并掌握了使馆[ShiGuan]以往工作[GongZuo]的基本情况后,针对使馆[ShiGuan]工作[GongZuo]人员的结构,利用自身长期研究国际问题、外交工作[GongZuo]的优势,在到任一个月后,召开使馆[ShiGuan]全体人员会议,就使馆[ShiGuan]工作[GongZuo]方针和任务结合国内情况作了一个非常有针对性的报告。在新中国外交史上破天荒地提出了使馆[ShiGuan]的主要任务是调查研究,研究驻在国情况及其国际关系是驻外使馆[ShiGuan]的根本任务,并宣布使馆[ShiGuan]增设研究室,以加强调研工作[GongZuo]。为了带动使馆[ShiGuan]工作[GongZuo]人员学习,他还规定各部门要组织人员加强学习外交业务和驻在国语言。张闻天认为驻外使馆[ShiGuan]是国家的派出机构,更应实行集体领导和发扬民主,基于此他提出并建立了一系列内部的规章制度。何方[HeFang]当时被张闻天任命为研究室主任,这是新中国驻外使馆[ShiGuan]第一个研究室,由于没有先例可循,具体“研究”什么,用今天的话说是“摸着石头过河”,何方[HeFang]在张闻天的指导下,边摸索边总结,一干就是四年多。
那时的外交干部,外交业务和一般知识都较为缺乏,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张闻天在苏联大使馆[ShiGuan]期间,除工作[GongZuo]、调研外,还身体力行抓学习,政治学习、业务学习、文化学习、外文学习,安排得满满当当。张闻天本身就是一个勤于思考、学习的人,在他的带领下,使馆[ShiGuan]的工作[GongZuo]和学习气氛都变得很热烈。何方[HeFang]除了紧张的调研、研究工作[GongZuo]之外,张闻天还专门给他加了一个新任务,就是在工余时间给大家讲《联共党史》以及不定期的作时事报告。这个任务让何方[HeFang]连闲暇的时间都用来收集资料、撰写心得……在讲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时,看到张闻天也拿个小板凳跟大家一起听讲,有时还记上几笔,弄得台上讲课的何方[HeFang]心里十分紧张。
何方[HeFang]回忆说,在驻苏使馆[ShiGuan]的那段日子,自己跟随张闻天研究国际问题,撰写了不计其数的报告,看了无数的调研材料和书籍。张闻天总是给人一副谦谦学者的印象,他没有什么喜好,平时烟酒不沾。买书、藏书、阅读似乎是他唯一的嗜好。业余时间,何方[HeFang]常常陪张闻天到莫斯科的大小书店看书、买书,张闻天的阅读范围之广令何方[HeFang]惊叹,从政治经济理论到各种通俗读物,乃至一些中小学教材,他都会买来看。在他的影响下,何方[HeFang]也开始买各类书籍,并渐渐地喜欢上了收藏图书。现在何方[HeFang]家里的书架上还摆放着当年在莫斯科的书店买的一些图书。这些陈旧的图书记录了何方[HeFang]与张闻天的一段“志趣相投”的情谊。
在何方[HeFang]的影集中,还珍藏着一张与张闻天等人的珍贵合影。那是1954年,中央决定调张闻天回国,改派新任大使。8月,张闻天提出组织人去列宁格勒(现圣彼得堡)参观访问,一来为调研列宁格勒的情况,二来为弥补在苏联四年有余却从未去过的遗憾。张闻天的节俭是出了名的,根据他的规定,每个参与参观访问的人员均要自费,很多人终因此而放弃。何方[HeFang]说,当时考虑到在苏联的时日不多,担心错失机会,于是他和夫人宋以敏“算是豁出去了”,参加了这次调研。同行的还有武官吉合少将的夫人。这样,列宁格勒参观访问团的成员最终确定——张闻天、刘英夫妇,何方[HeFang]夫妇,武官吉合少将的夫人。
在列宁格勒的参观访问很仓促,由于费用昂贵,只是匆匆参观了几处景观,一些著名的景观都没有机会参观,这让何方[HeFang]多少有些懊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