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峥嵘岁月 > 党史人物 >
揭秘:李大钊人生的最后岁月 出殡仪式轰动北平--国家年鉴(4)
出殡仪式轰动北平
李大钊出殡的前两天,党组织负责同志[TongZhi]找北平法学院学生李时雨谈话,指示他组织好李大钊同志[TongZhi]的出殡活动,特别是护卫好灵柩安全地送到万安公墓。
经李大钊的乡亲即一位姓乔的女同志[TongZhi]的引见,李时雨见到了李大钊的夫人赵纫兰。乔同志[TongZhi]向李夫人介绍时,说他是李氏家族中的晚辈,现特来送葬,帮助做些工作。他们[TaMen]商定好,送葬时,李时雨头戴白色孝帽,专扶李大钊10多岁的小儿子,紧跟灵柩,不离寸步。这既是防备军警驱逐的措施,免得他像一般群众[QunZhong]那样被驱散;同时也考虑到,万一他被捕,也可以说是李大钊的远房亲属,比较容易解脱。
1933年4月23日清晨,李大钊的葬礼在他牺牲6年后才得以举行。这天,长椿寺前殿里设了灵堂,中间挂一横幅,前后左右悬挂了许多挽联,两旁摆放了大量花圈。奏哀乐、读祭文之后,群众[QunZhong]唱起了《国际歌》,气氛十分悲壮肃穆。
礼毕起灵,覆盖着绣有蓝色花朵棺罩的烈士灵柩,在群众[QunZhong]的簇拥下,缓缓地被抬出长椿寺。李时雨扶着李大钊的小儿子,同李夫人及其亲属们紧随灵柩一起走,后面跟随着数百名送葬的群众[QunZhong]。大家胸戴白花,臂缠黑纱,一些同志[TongZhi]抬着李大钊的画像,扛着花圈、挽联和挽词,边走边向路边行人撒传单并高呼口号。
灵柩抬过宣武门后,送葬群众[QunZhong]已增至千余人,到西单时,只见不少群众[QunZhong]在路旁摆出了祭桌。
这时,宣读祭文声、燃放鞭炮声以及呼喊口号声连成一片,震撼着半个北平城。行至西单北大街时,李时雨回头往南一瞥,只见人山人海,望不到边。
队伍行至甘石桥,有人把早已准备好的绣有镰刀斧头的红旗,覆盖在李大钊的灵柩上。这时,反动[FanDong]军警从四面八方冲击送葬的群众[QunZhong],他们[TaMen]像疯狗一样,踢翻了祭桌,殴打朗诵祭文的人,用枪托子打散送葬的群众[QunZhong]。他们[TaMen]打伤了数百人,逮捕了几十人。李时雨始终扶着李大钊的小儿子及亲属们,坚持把灵柩护送到万安公墓。
李大钊的墓碑是在红瓦市路东一个石匠作坊定刻的。起运时用黄纸把石碑上的字糊上,天未亮时就雇了辆小驴车送出城门放到万安公墓。墓志铭是:先生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县人,生于清光绪十五年十月六日,死于民国十六年四月二十八日,春秋三十九岁。下面刻着子女的名字。
李大钊的出殡,可以说是轰动一时、极其悲壮的一次群众[QunZhong]运动。它不仅敬慰了忠魂,安葬了烈士遗体,而且进一步揭露控诉了反动[FanDong]派的残暴。虽然这次出殡遭到反动[FanDong]派的残酷镇压,但它更激起了群众[QunZhong]的义愤,其影响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