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峥嵘岁月 > 党史人物 >
学者、战士、真诚的人——艾思奇--中国年鉴网
艾思奇
将严谨治学的精神、直面现实的责任感以及对大众[DaZhong]的真心诚意结合在一起
艾思奇(1910-1966)是哲学[ZheXue]家,也是通俗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他办过报纸、杂志,从事过理论[LiLun]宣传和教学工作。1936年,艾思奇的著作《大众[DaZhong]哲学[ZheXue]》出版,成为众多青年学生和普通大众[DaZhong]的精神支柱和走向革命道路的指南。截止到新中国成立,该著作再版了32次。在云南腾冲艾思奇故居,毛主席对他的评价——“学者、战士、真诚的人”被醒目地刻在大门口的屏风上。这不仅是他一生的写照,也描摹出了艾思奇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DaZhong]化传播者的可贵素质。
学者:将理论[LiLun]融入大众[DaZhong]生活
艾思奇不仅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ZheXue],还研究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等其他西方哲学[ZheXue]思想。同时,他对中国古代哲学[ZheXue]和近现代各派哲学[ZheXue]也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艾思奇在报刊上撰写大量文章,引导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年学生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坚信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事业的指导思想。
要使大众[DaZhong]接受马克思主义,一定要让人们相信马克思主义不是从概念到概念的空洞说教,而是实践的指导。艾思奇明确指出,“哲学[ZheXue]并不神秘”、“不是虚无缥缈的学问”、“哲学[ZheXue]的踪迹可以在日常生活里找到”。但是,如何将理论[LiLun]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集中起来,并将其以生动的形式还原给大众[DaZhong]?这需要对理论[LiLun]进行深入研究,并能够将其进行适应大众[DaZhong]理解能力和认知习惯的“格式转换”。作为学者,艾思奇没有将自己封闭于书斋之中,而是努力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素材,将理论[LiLun]与社会生活通俗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深入浅出地将理论[LiLun]展示出来。比如,他用“无风不起浪”的比喻来解释事物普遍联系的规律;用“追论雷峰塔的倒塌”来说明质量转化规律;用“岳飞是怎样死的”来阐述对立统一规律。在他令人信服的论述中,马克思主义的神秘面纱被揭开,理论[LiLun]也从看似玄妙的殿堂融入了大众[DaZhong]生活。
战士:用科学理论[LiLun]武装大众[DaZhong]
艾思奇不是军人,却是思想战线上富有战斗精神的“战士”。他用马克思主义理论[LiLun]影响、武装了成千上万的大众[DaZhong],使人们理解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并积极加入到革命队伍中。理论[LiLun]只有掌握群众才会变成物质力量,艾思奇就是使理论[LiLun]掌握群众、成为群众武器的“战士”。
艾思奇认为,“学习哲学[ZheXue]既然是为着掌握革命斗争中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正确的方法武器,因此,我们研究哲学[ZheXue]的时候,就也必须时时刻刻有意识地去注意到这一个解决实际问题和指导行动的目的,在研究中经常联系工作和斗争中的问题,切不要缠绕在与当前实际毫无关系的空洞议论和名词的纠纷里”。正是出于这样的思考,艾思奇完成了《大众[DaZhong]哲学[ZheXue]》、《哲学[ZheXue]与生活》等通俗理论[LiLun]著作。毛泽东对《大众[DaZhong]哲学[ZheXue]》评价极高,认为这部书抵得上十万兵,“通俗而又有价值”。作家刘白羽也认为,“对《大众[DaZhong]哲学[ZheXue]》的评价,不能只限于它把哲学[ZheXue]通俗化,而更为重要的是,它是把哲学[ZheXue]推向人民中间去的一个重大突破。《大众[DaZhong]哲学[ZheXue]》点燃了无数人心灵的火花,引导无数人走上革命道路。”
由于大众[DaZhong]缺乏理性和分辨能力,他们的思想可能受到多种观点包括错误观点的影响,需要理论[LiLun]工作者通过研究和传播,与那些不科学的、阻碍社会进步的思想进行论争,帮助大众[DaZhong]明辨是非。艾思奇说,“文化、思想的斗争是非常深刻普遍的,它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细微的地方”。他就是这样一位在思想领域引导大众[DaZhong]接触真理、远离谬误的“战士”。
真诚:实实在在地贴近大众[DaZhong]
1935年,李公朴先生在《哲学[ZheXue]讲话》(1936年更名为《大众[DaZhong]哲学[ZheXue]》)序言中说:“这本书是用最通俗的笔法,日常谈话的体裁,融化专门的理论[LiLun],使大众[DaZhong]的读者不必费很大气力就能够接受。”艾思奇则希望自己的《大众[DaZhong]哲学[ZheXue]》是帮助人们摆脱知识饥荒的“干烧的大饼”,而不是“装潢美丽的西点”。“干烧的大饼”是真诚、朴素、实实在在的,贴近大众[DaZhong]精神需求。艾思奇在《大众[DaZhong]哲学[ZheXue]》的每一章节都以人们熟知的事物、形象化的语言作标题,使人未读内容先有兴趣。在理论[LiLun]阐述中,每部分内容都通过由现象到本质的论述,层层展开,将理论[LiLun]性与趣味性、通俗性融为一体,使读者在曲径通幽的阅读中得到乐趣。比如,在说明“哲学[ZheXue]是什么”这一问题时,题目是“果树林里找桃树”,通过比喻引发读者的思考,在阐述“唯物论和唯心论”时,用了“一块招牌上的种种花样”、“三分像人,七分像鬼”等浅显、有趣、新颖别致的材料,引人入胜。
邓小平曾经说,马克思主义并不深奥,而是很朴实很实在的道理。那么,为什么人们会对理论[LiLun]产生“深奥”之感呢?其中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一些理论[LiLun]著作抽象晦涩,宣讲者照本宣科,这等于在传播者与大众[DaZhong]之间插上了道道藩篱,也是对大众[DaZhong]缺乏真诚。要知道,大众[DaZhong]不是不愿意接受有价值的思想,而是不喜欢刻板生硬的说教。传播者如果以鲜活生动的表达方式传播理论[LiLun],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大众[DaZhong],一定会受到欢迎。在《哲学[ZheXue]与生活》里,艾思奇的十多篇短文都是针对读者所提问题而写的,就像一位百姓的贴心朋友在平和耐心地拉家常,实用而亲切。
艾思奇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DaZhong]化传播的先行者之一,将严谨治学的精神、直面现实的责任感以及对大众[DaZhong]的真心诚意结合在一起,使马克思主义理论[LiLun]接上了中国的“地气”。从《大众[DaZhong]哲学[ZheXue]》初版至今已愈70年,今天,面对传播技术发展、社会矛盾复杂、多元思潮杂陈的新境遇,要使马克思主义主流价值观不断引领大众[DaZhong]的精神生活,还需要众多的理论[LiLun]传播者——教师、宣传工作者等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在学习前辈的精神中不断地创新和超越。
(作者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专项项目纪念建党90周年课题“马克思主义大众[DaZhong]化的传播主体素养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