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峥嵘岁月 > 党史人物 >
中共党内两“怪”之一的董健吾--中国年鉴
董健吾先生像(1891—1970)
1931年12月,顾顺章叛变后,上海的中共中央地下组织遭受到极其严重的破坏。周恩来奉命离开上海,前往江西。中共特科此后主要由潘汉年负责。
周恩来走后,“松柏斋古玩号”依然存在,它的负责人就是“红色牧师”董健吾。
董健吾是什么人?他是中共特科中极具传奇性的人物。
董健吾(1891—1970),上海市青浦县人,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与宋子文是同窗好友,曾任圣彼得教堂牧师,后在冯玉祥部任秘书兼英文教师。1927年由刘伯坚、浦化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在上海参加中央特科,是二科情报科的成员,从事党的秘密情报和联络工作。他的第一位直接领导是陈赓。陈赓离开上海后,归潘汉年领导。1930年开办“大同幼稚园”收养领导人的子女和烈士遗孤,后通过张学良的帮助,送毛岸英、毛岸青去苏联。受宋庆龄之托,护送斯诺、马海德去延安。董健吾被称为“红色牧师”,同时,他也是一位颇具鉴赏能力的古玩商。
毛主席称其是党内两怪之一:“一名是当过和尚的许世友,一名即当过牧师的董健吾”——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邢贲思语。
当时,“松柏斋古玩号”位于霞飞路(今淮海中路)130号。楼下是古玩店,楼上是董家。1932年3月17日,董健吾与郑兰芳夫妇的孩子出生,取名叫“董霞飞”——就是《神秘的红色牧师董健吾》作者之一。也就是说,至少在1933年3月以前,“松柏斋古玩号”的位置还在霞飞路130号。据《神秘的红色牧师董健吾》说:“‘松柏斋’的营业、生活用房基本说是配套的。底层为店铺,楼上为居室。董、郑兰芳夫妇住在三楼前屋,二楼前屋是天蟾舞台大花脸演员蒋宝云先生住处。岸英、岸青(毛泽东与杨开慧的孩子)和叶天锡(董的朋友、年约40岁)住在二楼亭子间,郑兰芳的母亲、霞飞和奶娘住在三楼亭子间。家里一共有八口人过日子。”
董健吾主持下的“松柏斋”,不光做古瓷器生意,也做新玉器的生意。
店里的古瓷瓶里藏着手枪。有次老外想卖这件瓷瓶,幸得妻子郑兰芳机智“掉包”,才避免出一起重大纰漏。
扬州玉工何子玉(又名玉堂),将自己的玉雕寄放“松柏斋”销售。董健吾曾经利用何子玉为党做过重要的贡献。
董健吾出生在青浦县世家,家境富裕,自幼应该有机会接触到书画等艺术品,不过,他对古玩的鉴赏修养是在成年后培养的。董健吾说,“在30年代初,我奉领导之命,在上海霞飞路普安路口主持过一家‘松柏斋’古玩铺。由于工作需要,我虚心求拜一些古玩商朋友为师,自己也钻研一点鉴别知识,所以,边学习、边买卖,在营生中积累了一些识别古玩、书画赝品的经验。”不过,从现在已有的资料分析,他似乎更擅长瓷器杂项的鉴定。
《神秘的红色牧师董健吾》等资料上介绍过这样的故事:1936年三四月间,董健吾去西安会见斯诺。在逗留期间,张学良多次邀他去府上做客。每次去,张学良和赵四小姐都十分热情,设家宴款待,还一同打麻将。
张学良夫妇十分喜爱收藏古玩,有一次,董健吾见赵四小姐不慎失手摔坏了几件明代的瓷器,痛心得连饭也吃不下。董健吾心中暗想,若有机会搞到好的古代瓷器作为礼物送给他们,可以略表心意,以答谢张学良将军借用专机和盛情款待。不久,董健吾便在西安城里找到一位过去与“松柏斋”有过生意往来的朋友,看到他珍藏一套24件小型镀釉彩瓷,色质细腻、人物各异、栩栩如生、十分精致,确属明代珍品(《神秘的红色牧师董健吾》中说这是“一式的宋瓷”)。董健吾与这位朋友促膝长谈,终于感动了他,将这套瓷器低价买下送给了赵四小姐。张学良夫妇见后爱不释手,一定要赠以重金,但他坚持分文不收。
《神秘的红色牧师董健吾》还说,“张学良夫妇对收藏古玩素有癖好,茶余饭后,他俩经常将藏品拿出供董健吾鉴赏。少帅家里的文物古玩果然琳琅满目,但是经过董健吾的鉴别,赝品多于真品。起初,张学良夫妇不大相信,等董健吾点出破绽,说明原委,对照真假实样后,方始领悟。他们非常佩服。”
后来,董健吾要回上海,张学良设家宴为他饯行。席间,张学良问董健吾对他有何要求。董健吾说:“你能在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上作出贡献,我愿足矣!”张点头称是,但张还是不肯罢休,一定要董健吾说出他私人有啥要求。这下董健吾才弄清真意,原来仍是为答谢赠送那套瓷器之事,便再三推辞,张学良还是执意不允。正在这时,董健吾突然想起寄养在自己家里的岸英、岸青生活那么苦,又不能上学,长此下去总不好。便说:“我有三个孩子,两个是归我抚养的革命子弟,一个是我的儿子,如果张将军能送他们出国赴苏联读书,那么将来学成回国也可为国家出力。”张学良略一思索,面露笑容,表示应允。
虽然,史学界对董健吾送毛主席之子岸英、岸青去苏联读书这样重大的决定,竟然是董健吾“突然想起”的,颇多疑惑。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董健吾在西安送给张学良的那组瓷器非常珍贵。民国四大公子之一的张学良将军,也是收藏名家,不然他是不会这样念念不忘的。
“松柏斋古玩号”的歇业,应该是在1933年秋天。此时,董健吾把岸英、岸青转移到前妻黄慧光家。董健吾与郑兰芳夫妇一家人从此离开了“松柏斋”——1933年董家换了新奶娘。据这位新奶娘回忆,她去的时候楼下铺子租给一家帽子商店,董家仍然住在楼上。这应该是董的新家。
作为中共特科的联络点、情报和交通站的“松柏斋”,也就是在这一时期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作为历史人物的董健吾,为红色革命事业所做的贡献很多,但是影响最大的主要是两件事:
一、作为信使,董健吾把蒋介石希望与中共中央谈判的信息传达给了延安。
1936年1月,在蒋介石的授意下,宋子文请其姐姐宋庆龄帮忙,寻找中共的人给延安传“口信”。宋庆龄就把任务交代给了董健吾。为此,蒋介石亲自在宋庆龄母亲家的密室里接见了董健吾,并说了一段给中共中央的“口信”。中共中央十分重视蒋介石的“口信”,这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以及后来国共合作抗日等历史事件的处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毛泽东在当时的电文中多次提到的“周续吾兄”,就是董健吾。
在1936年间,宋庆龄已经知道董健吾是中共“特科”的人,而董健吾不知道的是,宋庆龄其实也是中共的“特殊党员”。
二、在白色恐怖的年代里,许多中共领导人被杀,他们的子女没人抚养,于是中共中央决定在白区上海成立托孤园,这就是董健吾负责的“大同幼稚园”。
1930年底,董健吾创办了名义上是上海基督教“互济会”出面,而实际是由宋庆龄资助和他变卖本人田产筹款的由地下党领导的“大同幼稚园”。该园专门收养中共烈士和领导人的子女,毛泽东的3个儿子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就是由他收养照顾的,以后又由他通过张学良将岸英、岸青送到苏联。
1960年,毛泽东对陈赓说:“我总算才明白,到瓦窑堡商谈国共合作的密使周续吾,就是护送斯诺(去延安)的‘王牧师’,也就是抚养我三个孩子的周续吾。”(《东方特工在行动》,文汇出版社,P227)
就是这样一位老革命特工董健吾,在“文革”中受到了迫害,于1970年12月12日因病在上海黯然谢世。
1978年9月,李维汉亲自证明董健吾的革命经历,使董获得平反昭雪,从此恢复名誉。(孙 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