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峥嵘岁月 > 党史人物 >
侨界世纪老人庄希泉轶事之八:“一个人钱太多也没用”--中国年鉴
对故友的长久思念,常会转化为对其遗属的关怀,这是庄希泉对待友谊的一种延续方式。台湾反日领袖人物蒋渭水先生是庄希泉一生敬重的挚友,不幸于1931年英年早逝。庄希泉曾在上海召集好友为他举办公祭会,称他是了不起的抗日英雄。1948年,蒋渭水的儿子夫妇在岛内受国民党追捕,潜回大陆,解放后一直在某广播电台工作。庄希泉与他们一家有联系,时常关心他们,谁料其子竟在“文革”中病故了。时值“文革”的后期,当年在台同为庄希泉与蒋渭水好友的日本台胞吴永泰先生来京办理商务,特意从日本带来一台12寸黑白电视机赠送给庄希泉。这种日产电视机当时国内难得一见,被视为价格高昂的珍稀之物。庄希泉斟酌再三,拒之非礼,收之不宜,便当面提出,欲将所赠电视机转送给蒋渭水在北京的家人。征得吴永泰先生同意,他隔日即找来蒋渭水的儿媳和孙女,说出要把电视机转送给她们时,母女惊异不已,不敢接受。庄希泉以长辈的身份极力说服她们,才使她们高兴地把未开封电视机抬走。改革开放后,蒋渭水先生的儿媳通过海外亲友帮助与远在中东地区任工程师的儿子取得了联系,儿子幼时由于他们逃离台湾,被交给了奶奶抚养,这时已过“而立”之年。庄希泉知道这个消息后,又亲自安排使他们母子在香港会面。
大哥几次跟我闲谈时说起他对钱的态度:“我觉得,一个人钱太多也没用,最好是口袋里经常有几十块钱,想买点什么不缺钱,那就很好。”他的钱也常常是这只手拿来,另只手送出去,自己口袋里还是几十块钱。他的儿子庄炎林几次拿钱要给他买台电视机,都被他送给中侨委南口农场作为职工福利,以后只好把买好的电视机亲自送到他家里。无论私谊,公谊,凡友人馈赠物件给庄希泉,他都要当场启开,若是普通礼物,他收下并以礼物反赠;若礼物价值贵他则一概谢绝退回,勿容辩解。但也有一次例外。1916年,作为新加坡“中华国货公司”总经理的庄希泉,应陈嘉庚先生的请求无偿地将自己得力的英文秘书李光前转让给好友善用,在侨界传为佳话。当时,陈嘉庚求才若渴地上门找庄希泉,得知好友愿成他之美,大喜道:需要多少赔偿,老弟尽可开口。庄希泉摇头说:此等人才岂能论价,嘉庚先生尽可不必客气,希泉分文不取。1964年4月底,已成为世界华人十大富商之一的李光前先生来北京治病,他出发前就提出要求,到京后希望会见自己的恩人庄希泉。在京治病期间,李光前偕夫人陈爱礼(嘉庚先生长女,曾为南洋女子中学学生)专程到庄希泉家中拜望,并恭敬地奉上一份“薄礼”,轻轻地说了声:“请希泉先生喝茶!”庄希泉没有理会放在茶几上的“薄礼”,他把客人致谢的话题支开,只顾关切地询问李光前夫妇来京后的观感和治疗进展情形。对待李光前送礼的态度,与庄希泉历来的作风完全相悖。以往,李光前送他的“薄礼”,都被他转手分送有困难的同事和亲友们,自己连盒好茶也没舍得买。
1988年5月28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刊载“首都各界人士向庄希泉遗体告别”消息的同时,于四版上方刊载了可以视为悼词的新华社5月27日电文。该电文标题为《著名爱国侨领 忠诚革命战士——百岁老人庄希泉生平》通读全文后,给我留下最深切印象的是结尾的一句话:“他克己奉公,生活简朴……经商、从政数十年,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因而深受归侨、侨眷和侨胞的爱戴,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大哥庄希泉“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高尚人格,将永远铭记在我心中。(庄朝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