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峥嵘岁月 > 党史人物 >
季明:在延安中央医院给首长看病--中国年鉴网
当时是毛主席送江青来的,他把我们这些医生护士叫过来说:“江青是个普通病人,你们照医院的规矩干,不要以为是我老婆给她优待。她要搞特殊化,你们就跟我报告,不报告你们就不是党员。”其实江青确实没搞什么特殊,要搞特殊也没法搞,医院条件实在太艰苦了
季明
1914年生于四川,1938年奔赴延安,是延安中央医院首批护士,曾为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彭德怀等担任保健医生。抗战胜利后随八路军接收东北,参与黑龙江嫩江地区土改。解放后任国家纺织工业部基本建设处处长等职
上个月23日,97岁的季明在北京医院去世。4个月前,她接受了本刊记者采访,讲起24岁那年“离家出走”的往事。季明是一个地道的老革命,1938年,为了到一个“真正抗日”的地方去,她瞒着亲人,放弃富裕安逸的生活,走上跋涉之旅。这一去,她再也没有回过四川老家。这位“出走的娜拉”,在延安找到事业和爱情的归宿。她当上延安中央医院首批护士,还被选中担任中央首长保健医生,出色的护理业务受到延安干部群众的称赞。她在这里遇到了她的终身伴侣罗日运,两人一起走过近70年岁月。
采访中,97岁的季明乡音未改,精神头很足。问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事,她已记不太清,但在延安度过的五年青春岁月,对她来说清晰如昨。延安中央医院的筚路蓝缕,周恩来、彭德怀等领袖的平易近人,她犹为难忘。
旗袍领子里缝着八路军介绍信
1937年,中共中央随红军主力迁入延安。这个民主抗日根据地,成为进步青年向往的革命圣殿。大批青年学生从沦陷区、国统区、大后方奔赴延安,季明也是其中一员。那时,季明甚至还不知道中国有共产党,她一心想要打鬼子,便提了一只木箱离家出走。
我出生在四川开县一个小地主家庭,家境比较富裕,从小吃饭穿衣都有佣人伺侯。1938年,我正在开县高中读书,很多东北人在“九一八”事变后逃难到四川,他们宣传东北形势,控诉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唱歌、演话剧呼吁抗日。我们青年学生深受打动,很想去打鬼子。学校里有一位姓宋的先生,他看到我们几个同学积极要求抗日,就找我们分别谈话。他说只有延安才是抗日救国的地方,但延安到处是荒山,走路无平地,老百姓穷得一辈子洗三次澡,你们去了吃的穿的都会远不如现在,你们能不能吃苦?我说,能吃苦,为了打鬼子什么苦都能吃。
宋先生没有说明他在教师之外的身份,后来我才明白,他应该是地下党组织成员,那时我都不知道什么是共产党,只是一腔热情要抗日。
我和两个女同学一起上路。我随身只带了一只木箱,装了几件衣服,一条毛毯。整个路程都是徒步,实在累了就雇滑竿轿子坐一会儿。走到宝鸡,两个同学受不了苦,不肯再走。她们说在后方也一样可以抗日,劝我也回家,我说我一定要去延安。我们就这样分手了。我想她们俩的家也许比我家更富裕,所以豁不出去。
我一个人从宝鸡走到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拿到去延安的介绍信。介绍信必须藏好,听说之前有人藏在鞋里都被国民党查出来了。我想了个办法,把信缝在旗袍的领子里。就这样,我坐敞篷火车到延安,下车后又走了十几里路才到革命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