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峥嵘岁月 > 党史人物 >
“布衣元帅”徐向前的山西情--中国年鉴网
编者按:徐向前(1901-1990),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人。山西五台人。1924年4月考入黄埔军校。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战争时期先后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兼第四军军长、八路军一二九师副师长、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华北军区第一兵团司令员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2011年11月8日是徐向前110周年诞辰,本刊特开设专栏,以示怀念。
俗话说:亲不亲,家乡人。家乡情,永远是每个人心灵深处难以割舍的一份大爱。刚正朴实、隐忍大度的共和国元帅徐向前自然也不例外。虽然他回乡次数不多,但他的心中无时不牵挂着自己的家乡--大到山西省,小至五台县永安村。他对家乡的关爱,亦如他为人处事的风格一样,内敛而含蓄。
早年离家
1901年11月8日,徐向前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东冶镇永安村。这个小村在滹沱河北岸,是五台县第一大镇,因古时这里曾是冶炼铜铁之地而得名。徐姓是东冶镇一带的大姓,在永安村200多户人家里,以徐姓人家居多。徐向前是永安徐氏19世传人,排名“谦”字辈,原名徐象谦。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后,他为了坚定革命意志,改名徐向前。徐向前是该村楼院徐家的第六个孩子,也是第二个男孩,他出生之后,祖父在经商失败后去世,徐家的日子顿时一落千丈。徐向前后来回忆说:“我记事时,家境已经破落,仅有薄地十几亩。因无劳动力,土地与人伙种,一年忙到头,糠菜掺半,勉强维持温饱。”
在亲戚们的帮助下,徐向前的父亲考取了秀才功名,并以教书为生,对子女要求很严。他节衣缩食供孩子们读书,鼓励他们长大为国家建功立业。10岁那年,徐向前上了本村的私塾。
徐向前的母亲是个吃斋念佛的家庭妇女,节俭勤劳,心地善良,一向怜贫惜老、施舍僧侣。母亲的善举,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们。
1913年,12岁的徐向前考入东冶镇沱阳高级小学。沱阳高小是五台县的第一座新式学堂,课程内容丰富,授课的教师中还有几位留过洋的先生,传播了不少新思想。在这里,徐向前增长了知识,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救国救民的思想进一步成熟。多年以后,徐向前回忆说,沱阳学校应当算是他的第一个母校。他在《历史的回顾》一书中写道:“我十分喜欢这所学校,当时学校开设的课程有历史、英语、理化等。”除了正式课程以外,徐向前还如饥似渴地阅读了《三国演义》、《水浒传》、《岳飞传》、《七侠五义》、《小五义》等书籍,其中的侠义人物、英雄人物对他影响很大。高小毕业后,他曾到河北省阜平县,跟着姐夫当学徒,白天磨面,晚上点着油灯看书学习。
1919年3月,徐向前考入刚刚创办的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国民师范首批招收的是两年制的速成班,在全省范围内录取了1500多人,是当时太原规模最大的一所学校。其时,阎锡山投资25万元创办这所学校,目的是网罗人才为自己所用,所以一方面实行免费教育,一方面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学校还开设军事课,由军人任教官。学校开学不久,北京爆发了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并迅速波及全国。18岁的徐向前深受影响,从此,他开始冷落小说,热衷于关心国家大事,课余时间大量阅读各种进步书刊。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他第一次知道了列宁,知道了共产主义。
1920年,已经19岁的徐向前由父母做主,和东冶镇朱门长女香蝉定了亲。学满两年正式毕业后,在川至中学小学部当教师的徐向前完成了婚姻大事。次年,香蝉生下一女,取名松枝。可惜没多久,妻子得了不治之症撒手人寰,松枝在爷爷、奶奶、姑姑的照料下长大。
在此期间,先后在省城和家乡两所小学担任教师的徐向前,由于经受过新文化运动和新民主主义思想的熏陶,与学校当政者的封建思想格格不入,因而两次被解聘。为寻求正义和出路,他决然投考黄埔军校。
1924年,徐向前如愿以偿地成为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一队的学员,并有幸成为孙中山卫队的一员。在黄埔军校中,徐向前参加了同学、共产党员蒋先云成立的进步组织--青年军人学会,进一步了解了共产主义,同时结识了许多共产党人。1927年3月,在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的前夜,徐向前在武汉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一往无前,永不回头,为共产主义事业披肝沥胆,鞠躬尽瘁,奋斗终生。
在此后的十余年漫长时光里,徐向前为救国救民殚精竭虑、驰骋沙场,一直无暇回乡走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