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峥嵘岁月 > 党史研究 >
李公馆-- 中共一大会址寻觅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4)
六
不过,那时,兴业[XingYe]路七十六号上的“恒昌福面坊”几个大字,仍刷在墙上。室内,则挂起了马克思像、列宁像以及毛泽东手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这年冬天,国家文物管理局局长王冶秋从北京来,参观了一大[YiDa]会址之后,说了一番很重要的话:“革命历史纪念馆的布置应该完全恢复当年原状,使来馆景仰者能想象当时情景生肃然起敬之感。”
于是,马克思像、列宁像、毛泽东手迹被取下来——因为当年开会时,墙上没有挂。
于是“恒昌福面坊”招牌被铲掉了,巨大的“酱”字被铲掉了,外墙上的石灰被铲掉,“混水墙”变成当年的清水墙——露出了青砖嵌着红砖,这才恢复了李公馆的“庐山真面目”——这便是中共[ZhongGong]一大[YiDa]会址。
当时,王冶秋还叮嘱:“做成模型送北京。”
模型在1953年春做好了。这年6月19日,中共[ZhongGong]上海[ShangHai]市委派沈子丞带着模型前往北京,送到中共[ZhongGong]中央宣传部。
王冶秋、胡乔木看了模型之后,转呈毛泽东、董必武审看。
董必武看了后说:“是这座房子[FangZi]。”
毛泽东看了则说:“叫包惠僧去上海[ShangHai]看一看。”
于是,1953年8月10日,中共[ZhongGong]中央宣传部李兰天、杜民两位干部奉命来到北京西四羊市大街四十八号,寻访内务部研究员、59岁的包惠僧。包惠僧也是中共[ZhongGong]一大[YiDa]的出席者,历尽风风雨雨,1949年11月才从澳门返回北京,安排在内务部工作。毛泽东记起了这位老朋友,要他写点回忆文章,并到上海[ShangHai]实地踏勘。
1954年3月,包惠僧与李书城[ShuCheng]夫人薛文淑一起来到上海[ShangHai]。包惠僧和薛文淑详细回忆当年的情景,使一大[YiDa]纪念馆的布置越来越接近于原貌。
在恢复中共[ZhongGong]一大[YiDa]会场原貌这方面,薛文淑确实出了大力。因为她曾是那幢房子[FangZi]的女主人,而且在当时的李公馆生活了几年,她的回忆应当说是准确而可靠的。最初,据李达等人回忆,一大[YiDa]会场是布置在楼上的。而后来走访薛文淑,薛文淑则肯定地说,李家那张长方形的大餐桌从来都是放在楼下的。这就确定一大[YiDa]代表是围着大餐桌开会,那末,会场势必是布置在楼下,至于桌上那对花瓶,则是她和李书城[ShuCheng]结婚时的纪念品,各房间当时的布置家具式样,也根据她的一一回忆而定。但是,薛文淑毕竟不是一大[YiDa]代表,她也不可能进会场参加会议,而李达是一大[YiDa]代表,李达的话势必比薛文淑更富有权威性。于是,在开始时,人们便遵从李达的意见,把会议室布置在楼上,供人瞻仰。
1956年春节,时任中共[ZhongGong]中央政治局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中共[ZhongGong]一大[YiDa]代表、年已古稀的董必武重游旧地,对此作了最后的裁决。
他说:“当年开会不在楼上,而是在楼下,会议室应该布置在楼下。”
董必武说出了令人信服的理由:“当时不似现在,人家有女眷,我们怎么好走到楼上去开会呢?何况那时我们的会议还有外国人参加。”
最令人信服的是,董必武在楼下指着一扇窗说:“这儿原先好像是道门。”纪念馆工作人员经过细细查看,那扇窗当初果然是一道小门,下边砌了砖改装而成窗子的。这表明董必武的记忆是准确的。董必武一槌定音,从此,那张长方形大餐桌便从楼上搬到楼下,中共[ZhongGong]一大[YiDa]的会议室,也就由楼上改为楼下,完全恢复了历史的原貌。
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扩大本刊及作者知识信息交流渠道,本刊已被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和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其作者文章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性给付。免费提供作者文章引用统计分析资料。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在来稿时向本刊声明,本刊将做适当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