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入刊,辉煌成就永载共和国史册! 入刊咨询热线: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联系人:刘雪、杨靖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国情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汇同中国国情手册编辑部共同主办,并由北京政研院具体承办,旨在通过平面与网络互动,帮助领导干部轻松了解我国情况,牢记国情,科学发展;同时选拔各行业、地区中的优秀典型,以便入编中国国情,树立国家典范。
中国亲稳网是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针,以帮助领导干部读懂读薄,安全面对互联网为宗旨,以亲稳舆论导向平台为基础为核心,以发掘汇报、舆情监测、维稳监测软件为龙头,以舆情发布、传播、推广、交流软件为重点,帮助各行业、地区、单位重点传播推广正面舆情,占领舆论主阵地,同时动态监测负面舆情,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以便共同营造领导亲民、基层稳定之良好格局,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网站首页 > 峥嵘岁月 > 党史研究 >

“三·二九”广州起义: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国家年鉴

  

  越秀山下,黄花岗上,辛亥“三·二九”广州[GuangZhou]起义[QiYi]的英烈们已长眠百年。光阴荏苒,沧海桑田。今天,后人们为他们焚香祷告,洒酒祭奠,缅怀着他们推翻帝制的民主理想,复兴中华的民族气节,投身革命[GeMing]的英雄情怀,慷慨赴死的大义凛然,缅怀着无数革命[GeMing]先驱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建立的不朽功勋。英灵虽逝,英魂永在,他们的革命[GeMing]精神浩气长存。

  辛亥“三·二九”广州[GuangZhou]起义[QiYi]发生在一百年前的1911年(旧历辛亥年)。它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ZhongGuo]资产阶级民主革命[GeMing]的先驱们为推翻帝制、恢复中华而组织的多次武装起义[QiYi]的延续,它打响了辛亥革命[GeMing]的第一枪,拉开了辛亥革命[GeMing]的序幕。它和当年接下来各地举行的一系列起义[QiYi]一起,形成了辛亥年的革命[GeMing]风暴,最终以10月10日武昌起义[QiYi]获得成功为标志,使得清王朝土崩瓦解,终结了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在中国[ZhongGuo]大地上树起了民主共和的旗帜,翻开了历史新的篇章。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在总结百年历史时说,辛亥革命[GeMing]是二十世纪中国[ZhongGuo]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之一。这三次巨变是:辛亥革命[GeMing]、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毛泽东主席在研究党史时也说过,研究党史首先从辛亥革命[GeMing]开始,否则就不能全面了解中国[ZhongGuo]革命[GeMing]发展过程。

  辛亥“三·二九”广州[GuangZhou]起义[QiYi]的历史意义有多厚重!矗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镌刻着辛亥英烈的英雄群像;黄花岗烈士陵园里,埋葬着七十二位辛亥英烈的忠骨。在纪念辛亥“三·二九”广州[GuangZhou]起义[QiYi]一百周年的时刻,让我们略加追溯,重现他们慷慨举义的壮烈画面。

  一

  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ZhongGuo]的狂潮,中华民族已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现实威胁。为挽救民族危亡,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GeMing]派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组织了革命[GeMing]政党--中国[ZhongGuo]同盟会,组织发动了一系列武装反清起义[QiYi],但都失败了。1909年广州[GuangZhou]新军起义[QiYi]失败后,同盟会的许多成员产生了悲观情绪。“举目前途,众有忧色,询及将来计划,莫不唏嘘太息,相视无言”。有鉴于此,当时在美国活动的孙中山于1910年3月向黄兴提出了在广州[GuangZhou]再次发动起义[QiYi]的建议。这次起义[QiYi]是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QiYi]。

  据史料记载,1910年11月,孙中山在马来亚槟榔屿召集秘密会议,参加者有同盟会的重要骨干黄兴、赵声、胡汉民等人。会议决定再发动一次大规模的广州[GuangZhou]起义[QiYi],计划以广州[GuangZhou]新军为主干,另选革命[GeMing]党人500人(后增至800人)组成敢死队,首先占领广州[GuangZhou],然后由黄兴率领一军入湖南,赵声率领一军出江西,谭人凤、焦达峰在长江流域举兵响应,最后会师南京,举行北伐,直捣北京。

  同盟会接受历次起义[QiYi]失败的教训,在起义[QiYi]前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准备。他们在香港建立了统筹部,以黄兴、赵声为正副部长,下设多个部门具体领导这次起义[QiYi],并陆续在广州[GuangZhou]设立秘密据点,作为办事和储藏军械的地点。他们还在南洋、美洲华侨中开展了筹款购械的工作。统筹部成立后,派人进入广州[GuangZhou]开始活动。1911年4月8日,省城内外及各省革命[GeMing]力量大体联络就绪,统筹部在香港举行会议,预定4月13日在广州[GuangZhou]起义[QiYi],分兵十路袭取广州[GuangZhou]城。但是,就在统筹部开会这天,发生了同盟会员温生才刺杀署理广州[GuangZhou]将军孚琦事件,广州[GuangZhou]戒严,清军大批巡防军开进广州[GuangZhou],储备军火的单位也被破坏。而美洲的款项和由日本购买的军械也未到,起义[QiYi]日期不得不推迟。

  4月23日,黄兴由香港潜入广州[GuangZhou],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的小东营五号设立起义[QiYi]指挥部。因为内奸告密,清政府加紧了对革命[GeMing]党人的搜查,起义[QiYi]部署被打乱。黄兴临时将原定十路进兵的计划改为四路:黄兴率一路攻总督衙门;姚雨平率军攻小北门,占飞来庙,迎接参加起义[QiYi]的新军和防营入城;陈炯明带队攻巡警教练所;胡毅生带队守南大门。临战前,黄兴写了《致南洋同志书》,表示“誓身先士卒,努力杀贼,书以此当绝笔。”林觉民在给妻子的遗书中写道:“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涕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方洞声在给父亲的绝笔书中写道:“此为儿最后亲笔之禀,此禀果到家,则儿已不在人世都久矣。”“但望大人以国事为心,勿伤儿之死,则幸甚矣。”表示“虽奋斗而死,亦大乐也;且为祖国而死,亦义所应尔也。”这些信表达了革命[GeMing]党人勇于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

  1911年4月27日(旧历辛亥年三月二十九)下午5时30分,黄兴带领“选锋”(敢死队员)120余人,臂缠白巾,手执枪械炸弹,吹响海螺,直扑两广总督署。督署卫兵抵抗,革命[GeMing]军枪弹齐发,击毙卫队管带,冲入督署。两广总督张鸣歧逃往水师提督衙门,黄兴等便放火焚烧督署衙门,然后冲杀出来,正好碰上水师提督的亲兵大队,双方交战,林文昕被敌人一枪击中,当场牺牲;刘元栋、林尹发等5人也相继中弹。黄兴右手受伤,断了两指,便以断指继续射击。随后,黄兴将所部分为三路:川、闽及南洋党人攻督练公所;徐维扬率花县党人40人攻小北门;黄兴自率方声洞、朱执信等出南大门,接应防营。

  攻督练公所一路途中遇上防勇,绕路攻龙王庙。喻培伦奋勇当先,投掷炸弹。战至半夜,终因寡不敌众,全身多处受伤,率众退至高阳里盟源米店,以米袋为垒向敌射击。力战数小时后被迫突围,喻培伦被俘遇害。往小北门的一路也很快遭遇清军,经过一夜激战,徐维扬率部突围,被敌逮捕。黄兴所率一部行至双门底后,与温带雄所率计划进攻水师行营的巡防营相遇,温部为入城方便,没有缠戴白巾,双方发生误会交火,战至最后,只剩黄兴一人,才避入一家小店改装出城,4月30日回到香港。

  这次起义[QiYi]经过一昼夜的浴血奋战,终因孤军作战,双方力量悬殊,坚持一昼夜而失败,共牺牲86人。事后,广州[GuangZhou]革命[GeMing]志士潘达微多方设法,收敛牺牲的烈士遗骸72具,合葬于广州[GuangZhou]东郊红花岗,并把红花岗改名为黄花岗,这次起义[QiYi]因而也被称为“黄花岗起义[QiYi]”。

  二

  有史学家评论,辛亥“三·二九”广州[GuangZhou]起义[QiYi]是孙中山和同盟会发动的十几次起义[QiYi]中,规模最大、准备最充分、失败最壮烈、影响最深远的一次。

  据史料记载,以往同盟会的历次起义[QiYi],基本上依靠会党和雇佣军,但是辛亥“三·二九”广州[GuangZhou]起义[QiYi],同盟会可以说是下了血本。参加起义[QiYi]的人,包括留学生、华侨、新军的军官--遇难者之一林觉民即是日本庆应大学的学生,被俘后牺牲的喻培伦,是日本千叶医学院学生。他们基本上受过很好的教育,就知识层面来讲,他们无疑是一批有文化的中国[ZhongGuo]人。但他们却为理想、革命[GeMing]和中华民族的未来,放弃了自己的未来,并且走上了革命[GeMing]的最前线。他们的死,令孙中山非常痛心,他说:吾党精华,付之一炬。

  牺牲者之一林觉民在《与妻书》中写道:“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底底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ZhongGuo]!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ZhongGuo]……”

  林觉民的理想,也代表了起义[QiYi]所有志士的理想,当国家有前途的时候,个人才会有前途。他们的行动虽然失败了,他们的生命也就此结束了,但是辛亥“三·二九”广州[GuangZhou]起义[QiYi]的影响也许足能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资产阶级革命[GeMing]党人用生命和鲜血献身革命[GeMing]的伟大精神震动了全国,从而促使全国民主革命[GeMing]高潮更快地到来。

  事后,孙中山多次评价这次起义[QiYi]。起义[QiYi]失败的时候,在美国的孙中山认为此役义军的“勇敢英烈”,为世界各国所“未曾有”,“革命[GeMing]之声威从此愈振,而人心更奋发矣”。

  1914年孙中山说:“第一次革命[GeMing],虽由武昌起义[QiYi],而实广东三月廿九之役为之先。”后来在他的《建国方略》中,他做了如下评论:“是役也,集各省革命[GeMing]党之精英,与彼虏为最后之一搏。事虽不成,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轰轰烈烈之概已震动全球,而国内革命[GeMing]之时势实以之造成矣。”

  1921年12月在《〈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中,孙中山悼念说:“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GeMing]以成”。这一年,孙中山又为黄花岗纪功坊题写了“浩气长存”四个字。

  在孙中山去世的前一年,他依然念念不忘这次起义[QiYi],又发表了《祭黄花岗烈士文》,并出席岭南大学举行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纪念大会。在会上,孙中山发表演说,号召学习烈士的志气,“我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为世界来服务”。“这种替众人来服务的新道德,就是世界上道德的新潮流”。

  1924年6月30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将黄花岗烈士纪念日由旧历改为公历的3月29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沿用了民国时期的用法。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在线申报 文档下载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链接中国年鉴网,载入国家史册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
中国年鉴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10630-6号 中国年鉴网提供入编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征订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助您载入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