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峥嵘岁月 > 党史研究 >
从城市社会史看中共“一大”选址--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
法租界[ZuJie](特别是新区)在上海[ShangHai]城市化过程中,较之公共租界[ZuJie]与华界有后发优势,规划严格,道路宽畅,人口密度不高,环境幽雅,交通便利,房屋建筑精致,租金适中,安全又有保障。这些因素,正是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所看中的。在这里举行中共“一大”也就顺理成章了。
中共“一大”筹办者与上海[ShangHai]的渊源
中共“一大”的筹办,核心人物有三位,陈独秀[DuXiu]、李汉俊与李达,他们都不是土生土长的上海[ShangHai]人。
三人中,陈独秀[DuXiu](1879-1942)与上海[ShangHai]渊源最深。这位安徽人1903年已经在上海[ShangHai]居住过4个月,与章士钊等人编辑《国民日日报》,鼓吹反清革命。那时,他住在公共租界[ZuJie]新马路梅福里(今黄河路125弄)。1904年秋天,陈独秀[DuXiu]又在上海[ShangHai]住了一个多月。1913年,陈独秀[DuXiu]因在安徽参与反袁斗争,遭通缉逃到上海[ShangHai]。在上海[ShangHai]又住了几个月,随后去了日本。1915年6月中旬,他从日本回到上海[ShangHai],住法租界[ZuJie]嵩山路南口吉益里21号,随后创办《青年》杂志(后改《新青年》)。此后直到1917年1月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他都住在这里。1920年1月29日,陈独秀[DuXiu]再返上海[ShangHai],住老渔阳里2号。
李汉俊(1890-1927),湖北潜江人,1904年留学日本,1918年从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到武汉。1919年到上海[ShangHai],1920年参与中共上海[ShangHai]发起组工作。陈独秀[DuXiu]赴广州后,代理上海[ShangHai]发起组书记,与陈望道一起主编《新青年》。那时,李汉俊在上海[ShangHai]发起组地位仅次于陈独秀[DuXiu]。1921年春,因不满意陈的专断作风,愤而辞去上海[ShangHai]发起组代理书记职务,交由李达接任,但仍参与组党建党工作。
李达(1890-1966),湖南零陵人,1913年、1917年两度留学日本,受俄国十月革命影响,研读并向国内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1918年5月,参与“留日学生救国团”回国请愿,以上海[ShangHai]为大本营,派代表到北京各地宣传联络。李达在这年6月回到日本,1920年夏再回上海[ShangHai],得知陈独秀[DuXiu]、李汉俊等正在准备发起组织中国共产党,遂参与其事,并住入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1920年11月,党的上海[ShangHai]发起组创办了《共产党》月刊,李达任主编。
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表明,中共“一大”的实际筹办,是在共产国际和远东书记处派遣的马林与苏俄情报人员尼科尔斯基1921年6月初到达上海[ShangHai]以后,仓促启动的。那时,李汉俊、李达经与在广州的陈独秀[DuXiu]联系后,于6月中旬决定在上海[ShangHai]召开大会,时间预定为7月20日,向各地组织发了通知。由于部分代表未能如期抵沪,会议开始时间比预定时间推迟了三天,到7月23日才开幕。
李汉俊、李达作为上海[ShangHai]代表出席中共“一大”,会议筹办工作由他们具体负责。会议场所是李汉俊选定的,在其兄李书城家里;代表住所是李达落实的,在博文女校。李书城寓所与博文女校近在咫尺,当时同在法租界[ZuJie]旧区西南角。
政治精英、思想精英主要活动在法租界[ZuJie]
“一大”会址选择法租界[ZuJie],不光因为李汉俊、李达当时住在法租界[ZuJie],而且因为建党早期那些宣传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都住在法租界[ZuJie],其宣传与活动机构均在法租界[ZuJie]。这些人的住处集中在四个地方:
一是法租界[ZuJie]白尔路三益里17号,即《星期评论》社。《星期评论》创刊于1919年6月8日,由戴季陶、沈玄庐等编辑,翌年6月6日停刊。编辑部最初设在爱多亚路新民里5号(今延安东路),1920年迁往白尔路三益里17号。先后住在这里的有李汉俊、陈望道、沈玄庐、沈仲九、刘大白、杨之华。其时,邵力子是《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主编,李汉俊常为副刊撰稿。《民国日报》社又代为《星期评论》印刷,《星期评论》与《觉悟》关系相当密切。
二是望志路106、108号(今兴业路76、78号)。李书城、李汉俊兄弟的住宅,沿街并排两幢两层砖木结构建筑,于1920年夏秋间建成。李家自三益里17号迁来此处,将两楼内墙打通,楼梯合一组成一家。106号楼上是李汉俊卧室,楼下客厅,中共“一大”即在此客厅举行。楼南路侧当时尚存农田,旁边有一庵堂。环境偏僻,人烟较少。
三是老渔阳里2号,即陈独秀[DuXiu]寓所,时称环龙路渔阳里(今南昌路100弄,俗呼老渔阳里)2号,两层楼房。此楼原为安徽都督柏文蔚住宅。陈独秀[DuXiu]与柏文蔚本为好友,1920年初,陈由北京南返上海[ShangHai],需寻住处,恰逢柏离沪他任,陈遂住进此楼。楼上厢房为陈独秀[DuXiu]夫妇卧室,楼下客厅是《新青年》编辑部,亦为会客开会处。陈望道、沈雁冰、李汉俊、李达等参加《新青年》工作的人,常在此办公或居住。
四是新渔阳里6号(今淮海中路567弄6号)。1919年李汉俊来沪,租赁此里6号居住,后迁往三益里与其兄同住,此处转给戴季陶居住。后戴不愿参加共产党活动,搬离这里。1920年杨明斋租赁这里开设中俄通讯社,自任社长。8月,上海[ShangHai]社会主义青年团在此成立。9月,外国语学社在此创办。11月,上海[ShangHai]机器工会在此成立,并出版《机器工人》。1921年初,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于此设立团中央机关。
这四个地方,分处在吕班路(今重庆南路)两侧,东面是《星期评论》社和望志路李书城寓所,西面是陈独秀[DuXiu]寓所与新渔阳里6号,东西相距不到两公里。
陈独秀[DuXiu]、李汉俊等人的活动地点距离这么近并非偶然,而是与这一地段的人文环境有关。
如前所述,陈独秀[DuXiu]的住所就是柏文蔚的住所,李汉俊的住所就是李书城的住所,柏文蔚、李书城都是老资格的同盟会成员,都是孙中山[SunZhongShan]的部下,他们选择这些地方作为住所,与孙中山[SunZhongShan]等人在1917年至1921年将上海[ShangHai]法租界[ZuJie]作为国民党活动基地有密切关系。
这里有个关键因素,即1916年6月6日袁世凯病死,第二天黎元洪就任大总统,随后宣布解除党禁,先前遭袁世凯通缉的革命党人纷纷回国,或从地下转到地上,上海[ShangHai]租界[ZuJie]成为他们汇聚的理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