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峥嵘岁月 > 党史研究 >
“红色家书叙党史”之:一位父亲给17岁女儿的赠言--中国年鉴网
编者按:喜迎2011年建党90周年,红军长征胜利75周年,半月谈网特推出“红色家书叙党史”系列策划,把每一位伟大的历史亲历者背后的故事传递给读者。这些红军战士都是普通人,在写给亲人的信中饱含着不为人知的苦痛、悲伤、失意、感动、赤诚与温馨。这些不是空洞的理论和豪言壮语,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沐浴在这种纯洁的感情里面,我们[WoMen]的感情也会得到升华。通过家书,感悟他们尚未消逝的生命,传递给我们[WoMen]向上奋斗的力量,亲情的力量,以及爱情的力量,是他们及其家庭的付出,才带给我们[WoMen]今天的美好,这是我们[WoMen]该牢牢铭记的。
教育子女,是每一位家长的“必修课”,也是最难掌握的一门课。“爸爸妈妈[MaMa]都没有把你看成是我们[WoMen]的财产”,要服从国家大局,成为好的革命[GeMing]接班人。42年前,从革命[GeMing]战争年代走过来的老干部张风玄用家书教育女儿成长,条分缕析,语重心长。事实证明,这种方法非常有效。
张风玄与女儿张新秋,摄于1953年
张风玄夫妇与女儿张新秋,摄于1953年
1964年“四清”时,张风玄给女儿来信询问妻子的眼病情况,并写道因分团太忙,学习[XueXi]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会参加不了了,三五天回不去。
【家书原文】
新秋:
多年来,家里人都一直认为你是个好孩子,你有许多优点:从思想到生活,从学习[XueXi]到劳动(在社会上),都很朴实,不追求表面的东西,有认真求实的精神;天资比较好,记忆力强,也善于动脑子思考问题,在学习[XueXi]上能钻进去,学的比较活,不是读死书,死读书;和同学的关系好,能团结人,能和多数人合得来;你的身体也比较好,身强力壮,再说还能说几条,但就这些而论,你只要把自己[ZiJi]的优点运用的得当,能充分发挥出来,你不但可以学习[XueXi]好,而且将来参加了工作[GongZuo],也一定能为人民办许多好事情。可是,优点、长处不(一)定就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也不一定能取得完好的后果,弄不好它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如不很好的注意和警惕,也可能走到邪路上去。
在学校的情况,我不清楚。在家的表现,有一些不像话的东西,是从你的优点中派生的。如你在学校不错了,你就对家里的人,产生了一种轻视的表(现)。对自己[ZiJi]就放松了约束。不尊重大妈,不愿照顾小妹妹,对小访在(某些)方面不是一个[YiGe]十七八岁姐姐应该做的那样。妈妈[MaMa]病了,理应在精神上、在生活上,尽可能的多照顾,但做的也不够。许多表现,和一个[YiGe]高中生、和一个[YiGe]十七八岁的女孩子是不相称的。
要听爸爸的话,不要看成这是小问题。你将来的前途只有一个[YiGe],就是“革命[GeMing]”。革命[GeMing]的人,对待一切都必须有一个[YiGe]革命[GeMing]的态度。就家庭的这些事情说,对待大妈,怎样团结好了,让她心情愉快。把家里事情料理好,这样对妈妈[MaMa]的精神有好处。妈妈[MaMa]精神好,病就可能显的轻一些,就会减少(我)对她的照管,我的工作[GongZuo]就可能多做点,做好点。不然,出点事,我就得回去,多了就当然不利(于)工作[GongZuo],不利于革命[GeMing]。
对小访,不但应在生活上照管她,姐姐照管小妹妹,不能看成是负担,应该看成是义务。特别(是)你的具体处境,妈妈[MaMa]病了,不能管小妹妹了,你代替妈妈[MaMa]管起来,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管她的生活、管她的学习[XueXi],管她在思想上能健康地发展。在你的帮助下,她能成为好的革命[GeMing]接班人。你看,这一些都是和革命[GeMing]和人民的事业,和为人民服务有这么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你认识到了没有?如没有,你已经十七八岁了,是应该认识的时候了。做好这些,是否影响你的学习[XueXi]?不但不会,反而会使你学习[XueXi]的更好,因为从(实)践中,你更懂得了学习[XueXi]的真正目的。有了这种思想,一切都会安排好的,所以,首先在思想上先解决这个问题。对家务劳动,应该也同样的看成是一种革命[GeMing]锻炼。在思想上建立家庭劳动感情。只要有了正确的认识,正确的感情,工夫、时间,你自己[ZiJi]会找出来。
好好念高中,准备毕业后考大学,我考虑这个问题不是从自私自利方面想的,并不是我们[WoMen]“家”缺一个[YiGe]大学生,要由你补上。念不念大学,对家没有什么关系,丝毫不需要你光荣(宗)耀祖。……这样想,就正确了,念书的劲头也就大了。当然,国(家)需要干别的,我们[WoMen]还是服从国家需要。爸爸妈妈[MaMa]都没有把你看成是我们[WoMen]的财产,我想的会比你想(得)更周到,因为你还很小。
你要特别关系(心)妈妈[MaMa]的病,牺牲两节课,送妈妈[MaMa]看看门诊是可以的,不会影响你多少学习[XueXi]。
爸爸
4.15
注:此信写于1964年,已被国家博物馆正式收藏。
【背景链接】
张新秋自述父亲[FuQin]张风玄
在我一生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人,是我的父亲[FuQin]张风玄。他虽已离我而去,但当我每每翻阅他写给我的这些珍藏多年的家书时,他的音容笑貌便浮现出来;他的谆谆教诲便萦绕在我耳畔,唤起我无尽的思念。
这里刊登的家书是1964年“四清”时期,父亲[FuQin]写给我的,主题是教育我如何做人,也反映出父亲[FuQin]对我母亲的牵挂与关心。父亲[FuQin]教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字字句句刻骨铭心。他不仅视子女为自己[ZiJi]的后代,更把对子女的教育当成为国家培养人才。他所写的家书,不仅是他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对党对人民忠诚的见证,也是育人成才的教科书,更是革命[GeMing]老一辈留给我们[WoMen]的一笔珍贵的精神遗产。
父亲[FuQin]1917年生于河北省威县,1992年去世。1937年正当抗日的烽火燃遍了中原大地之时,他参加了八路军,加入了共产党,毅然扛起了枪,踏上了杀敌的战场。为了中华民族,与日寇浴血奋战,曾任八路军四军分区二营营长兼教导员。在一次激战中,不幸身负重伤,敌人的子弹射穿了他的右腿。直至他离世,这颗仇恨的子弹,一直留在他的身上。枪伤刚愈,他就转到敌后,与敌人继续作战。时任河北广曲抗日政府三区区长。1949年他来到北京,从事新北京的城市建设工作[GongZuo]。1958年,由国家经委调到天津针织厂任厂长。后曾任天津市河东区区长、天津工艺美术学院院长等职。1982年离休时,任天津市交通局顾问。
父亲[FuQin]的一生,耿直刚烈,疾恶如仇,廉洁公正。他视党的工作[GongZuo]为自己[ZiJi]的第一生命,为工作[GongZuo]废寝忘食,彻夜不眠。他在《遗书》中没向党提出任何要求,只是嘱托“不向遗体告别,不送花圈,不惊动亲友及交往颇深的老同志”,把自己[ZiJi]的骨灰“和前妻张菱君的骨灰一起撒在现在邢台地区威广一带”。这是他们在“战争年代工作[GongZuo]过的地方”。
他对家庭有着极强的责任心,他深爱着自己[ZiJi]的妻子和孩子。我的母亲张菱君,1920年生于河北省广宗县。解放后,曾在北京市西城区第一中心小学校任校长。后来调任天津市河东区第一中心小学校任校长,病逝前在天津市河东区教育局工作[GongZuo],于1967年病世。我的父母情深似海。1961年,母亲生病后,父亲[FuQin]千方百计寻医找药,在外搞“四清”时也牵挂于心,经常写信问长问短。
母亲过世后,父亲[FuQin]写了长达15页的祭文,追忆了他们几十年相濡以沫、共同战斗的生活,以缅怀爱妻、寄托哀思。字里行间,泪迹斑斑,无不发自肺腑,令人心碎。
他在《菱君诞生六十四周岁祭文》中写道:“全国解放之前,调我们[WoMen]上北平,在解放北平入城式狂欢的头一天夜里,我们[WoMen]首先进入了北平。直至现在记忆犹新。那一夜的北平是凄惨荒凉的,路灯寥寥无几,马路又脏又乱,街道无行人,天空闪耀着暗淡的星光。第二天解放军入城式开始了,整个城市都在狂欢沸腾。几千年历史,第一次太阳显得那么红,光芒四射,温暖了全国人民的心。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我们[WoMen]这些战争年代的幸存者,看到了胜利,胜利呵!是先烈们流成河的鲜血、堆积如山的白骨换来的,我们[WoMen]流着眼泪狂欢,我们[WoMen]流着眼泪庆祝胜利。”
对女儿,他既是严父,又是慈母。因母亲有病,父亲[FuQin]对我们[WoMen]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做饭、洗衣,甚至连妹妹的小辫也由他来梳。我当时上中学(天津市女一中,在学校吃饭,回家住),学习[XueXi]成绩十分优秀,在校表现很好,但由于家有保姆,所以我一回到家中,就不大干家务。当时,爸爸在外搞“四清”,就常常写信,针对我的这个缺点,教导我要做一个[YiGe]表里如一的人,一个[YiGe]真实的人。在他的帮助下,我改正了缺点,做到了品学兼优。
父亲[FuQin]一生坎坷,但他十分热爱生活,情趣高雅,酷爱文学、书法、读书、养花,挥毫泼墨,吟诗作赋,养花弄草。他的墨迹已刻成石碑,永远地留给了我们[WoMen]。
父亲[FuQin]虽离我们[WoMen]而去,但他留给我的家书却永远是鞭策、激励我成长的座右铭。如今,我也已年过半百,退休在家了。经过这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我真切地体会到了父亲[FuQin]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性。如今,我常常以父亲[FuQin]的精神和思想教育我的儿女,告诫他们要成为有理想、有追求、有责任心、有奋斗精神的人,要襟怀坦白、无私无畏,要热爱生活、健康活泼,成为对社会、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