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峥嵘岁月 > 党史研究 >
红军村那飞扬的歌声--中国年鉴
韦有光(资料照片)
老年合唱团[HeChangTuan]参加百色[BaiSe]市“红歌会”活动。第一[DiYi]排左一为韦海莲。(资料照片)
“跟着小平闹革命[GeMing],拿起刀枪斗劣绅;右江大地风雷起,壮乡来了红七军;老区不忘好儿子,时刻怀念在心田……”
5月31日一大早,广西田东县百谷红军[HongJun]村的韦海莲,就和村里老年合唱团[HeChangTuan]的成员排练起红歌来。歌声嘹亮处,大伙眉眼里都是动人的光泽。
今年56岁的韦海莲和红军[HongJun]有着很深的缘分。她的父亲[FuQin]韦有光参加过威震四方的百色[BaiSe]起义。24年后,她找的伴侣也是红军[HongJun]的后代,公公韦天东同样经历了百色[BaiSe]起义的洗礼。如今,她天天唱着红军[HongJun]歌曲。
辗转四方为革命[GeMing]
(1929—1970)
“冷天无衣裳,热天一身光。春种望谷黄,打鱼又捞虾。一年忙四季,都为别人忙。”上世纪二十年代末,韦有光和左右江两岸的劳苦大众一样,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压迫愈深,反抗愈烈。1926年,共产党员余少杰来到右江地区,以田东(1934年以前称恩隆县)为活动据点,在这里发展了右江地区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建立了全地区第一[DiYi]个中共地方党组织——中共恩(隆)奉(议)特别支部。从此,右江沿岸燃遍了工农运动的熊熊烈火,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武装斗争浪潮。
血气方刚、年轻气盛的韦有光,加入了热火朝天的农民[NongMin]武装斗争,参加农民[NongMin]讲习所、打倒土豪劣绅、攻占思林县城……在那风云激荡的日子里,韦有光迅速成长起来。
1929年10月22日,邓小平、张云逸同志率部到右江,革命[GeMing]烈火越烧越旺。韦有光毫不犹豫地加入邓小平领导的部队,到特务连当上了一名普通的士兵。10月28日,邓小平、张云逸在恩隆领导和指挥广西警备第4大队及农民[NongMin]自卫军发动“恩隆暴动”,拉开了“百色[BaiSe]起义”的序幕,这是韦有光人生中第一[DiYi]场最重要的战役。
同年12月11日,在广州起义两周年的日子,百色[BaiSe]起义成功举行,宣告成立中国工农红军[HongJun]第七军和右江苏维埃政府,创建了拥有16个县、面积达3万平方公里、约100万人口的右江革命[GeMing]根据地。
韦有光这时才刚满18岁。他所在的特务连与原机关枪营、恩隆、奉议、思林等县农军和百色[BaiSe]等地工人赤卫队合编为第二纵队,前往广西和贵州边境,开展游击战争。
1930年11月,红七军主力奉命北上之后,留下21师坚守根据地。为了打破桂系军阀的围剿,红21师和中共广西右江地区党组织派出工作组,进入云南省富宁县,韦有光也开始了在异乡的战斗。
1934年,在原红21师副师长黄松坚的领导下,滇黔桂边区正式成立。1935年11月,韦有光所在部队与红二方面军在云南会合,他当上了电话队队长,主要工作是战斗前把通讯线埋上、接通,战斗结束后立即拆线。在那艰苦的战争年代,通讯技术相当落后,通讯兵是起关键作用的兵种之一。
艰苦的战斗中,韦有光染上风寒,被迫留在老百姓家养病。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安排他在云南大理鹤庆县工商联当了一名售货员。他结婚生了八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平静而幸福。
红军[HongJun]后代结连理
(1970—1979)
1970年,韦有光提出:自己老了,要落叶归根,回老家和兄弟姐妹在一起。他带了点换洗衣服,就和妻子带着四个最小的孩子回到了田东。
五女儿韦海莲回忆起这一幕,总是要动感情。“当时回去真不容易,一家人从鹤庆县坐汽车到大理,再从大理坐火车到昆明,然后从昆明坐火车到开远市,再从开远市坐汽车到富宁县,接着从富宁县坐汽车到百色[BaiSe]市再到田东县,折腾好几天。一路上,母亲不停流泪,父亲[FuQin]却一点儿都不动摇。”
回到老家,韦有光依然保持着军人的作风,孩子们没有叠好被子就要挨骂,东西也不能乱扔,哪怕门前长了棵杂草他都要拔起来。
当时,韦海莲才15岁,由于一下子换了环境,语言不通,再加上年纪小,不愿意干农活。父亲[FuQin]就黑着个脸,严厉地说道:“当农民[NongMin]不好吗?没有农民[NongMin]你们吃什么?”韦海莲只好拿起劳动工具干活,给弟妹们当榜样。
1977年,在百色[BaiSe]农校读书的韦海莲,认识了小伙子韦瑞政。他告诉韦海莲,自己的父亲[FuQin]韦天东也是一名红军[HongJun]。1926年,父亲[FuQin]受组织派遣回到家乡,串联、发动穷人,组织农协会,建立农民[NongMin]自卫队。由于他的公开身份是小学老师,身份较为隐蔽,组织便派其搞地下工作。他和战友们一起建立了秘密联络站,负责保护邓小平等领导的安全。后来,父亲[FuQin]被编入红军[HongJun]21师。当右江革命[GeMing]根据地遭到桂军围剿时,奉命上滇桂边区,开辟游击新区。
当韦海莲把这段历史告诉父亲[FuQin]后,韦有光很高兴。1979年,韦海莲和韦瑞政喜结连理,并把家安置在田东县平马镇百谷村。
远近闻名万元户
(1979—2005)
韦海莲婚后分在了百谷村第一[DiYi]小队(后改为小组),与家婆和两个姐姐共同居住在60平方米的瓦房里。第二年,三个孩子相继出生,居住环境显得更狭窄。
不仅如此,在挣工分的年代里,韦海莲每出一天工,只能挣到10个工分。月底,每人可以分到30斤粮食[LiangShi];到了年底,小队把剩余的粮食[LiangShi]卖了再分工分钱。韦海莲一家粮食[LiangShi]刚好够吃,但手头也是紧巴巴的。
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春风吹到了百谷村。第一[DiYi]小队按每人七分田六分地分到个人,勤劳的韦海莲夫妇起早贪黑,辛勤耕耘,很快,粮食[LiangShi]不仅富足,而且有了富余。
剩下的粮食[LiangShi]怎么办?养母猪!韦海莲算了一笔账:母猪产仔一次有10头左右,养80天就有40斤。当时猪仔一斤可卖6元,一头就可以卖200多元。而由于粮食[LiangShi]是自产的,成本只要100元,这样一头猪仔就可以净赚100多元。
但养猪仔也有风险,最担心的就是猪仔得痢疾。韦海莲摸索出了一套土办法:趁猪仔刚生还没吃奶时就喂土霉素,增强抵抗力,十天后再给母猪喂一次,这样一来,猪仔的成活率就大大提高了。
找到了致富诀窍的韦海莲,到1990年时,成为远近闻名的万元户。
韦海莲并没有忘记其他村民,但凡有人来学习、取经,她总是毫不保留地传授经验。1996年,百谷村第一[DiYi]小队40户人最多养了140多头母猪!一个人的致富经,变成了大家共同的“法宝”。
1992年起,在村民心目中已颇有威望的韦海莲当上了村小组组长,这一干就是近20年。
韦海莲大儿子初中毕业后开了间便民商店,每天打开家门笑脸迎客。二女儿韦红媛在田东县城开一家汽车修理厂,一年有十多万元的收入。三儿子韦志新也在田东县城开一家装潢公司,生意逐渐走上轨道。
2004年,家里已有十多万元的存款,韦海莲和丈夫开始谋划改善居住条件。
革命[GeMing]精神代代传
(2005—2011)
2005年初,韦海莲盼望已久的新房终于动工了,看着一点点拔高的楼房,她心里乐开了花。9月,楼房整体完工,共花费16万元。
在这栋300平方米的楼房里,窗明几净,彩电、空调、洗衣机、冰柜、电脑、打印机等一应俱全。不仅如此,韦海莲还在客厅辟出一块地方立上大书架,自费买了许多书籍、报纸供村民借阅,家里的100多本书都被村民们翻得卷了边。
2008年,韦海莲参与组建了“百谷村老年合唱团[HeChangTuan]”。这个合唱团[HeChangTuan]的成员都是红军[HongJun]和赤卫队的后代或亲属,年龄最大的92岁,最小的也有54岁,专唱红军[HongJun]歌曲。
《穷人翻身歌》、《团结起来向前进》、《消灭恶霸解仇恨》……一首首革命[GeMing]歌曲在合唱团[HeChangTuan]老人的演绎下,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如今,合唱团[HeChangTuan]的名气越来越大,多次参加区内外的演出活动,百色[BaiSe]起义80周年纪念活动、全国首届农民[NongMin]合唱大会、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节庆都留下了他们的风采。韦海莲的脸上也越来越红润,心情越来越好,用她的话说,“好像年轻了好几岁,每天都乐呵呵的”。
最让韦海莲自豪的,还是合唱团[HeChangTuan]先后受到了几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2008年广西50周年大庆期间,中央代表团第一[DiYi]分团来村里慰问。“那天早早地起床了,心里怦怦直跳。我们演唱了《科学发展就是好》、《工农兵联合起来》两首歌,中央领导还来到我家里,给我送了太阳能手电筒、收音机和台灯。”几年过去了,韦海莲每每回忆起来依然激动不已。
每到排练的时候,韦海莲总喜欢把孙女带在身边,才一岁多的韦羽珊,正是咿呀学语的时候,稚嫩的童音“伴奏”总能把大家逗得乐不可支。
幸福,就这样不经意间,从韦海莲爽朗的笑声中溢出来……
本报记者 刘 昆 通讯员 李 静 韦文孟
(敬启: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提供“家国志”栏目有关线索。您也可以撰写有关“家国志”故事,我们将在光明网“家国志”专题栏目刊发。联系电话:010—67078146,邮箱:gmrbtpjz@yahoo.com.cn)